第一百二十六章 黃埔軍校(2 / 2)

常言說的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舉凡帶兵打仗之人,誰不想用自己熟悉的老部下?俞大猷滿心以為朝廷一定會恩準自己的請求。可是,兵部很快回文,說是隨便打亂軍隊指揮體係不甚妥當,加之如今南洋戰事方起,遠征軍勝敗還不明朗,第一軍作為朝廷手中掌握的重要戰略預備隊,若是戰事持久,便要整軍南下,增援東海艦隊,是故不同意抽調軍官將佐而削弱戰力,讓他從黃埔軍校學員之中選調所需人才。

耿忠剛直的俞大猷當然猜不到,朝廷之所以拒絕他的請求,有一部分原因是擔心他把戰功卓著、如今已被公認為“天下第一強兵”的禁軍第一軍變成他的私兵,日後有尾大不掉之虞,還當是朝廷深謀遠慮,將朝鮮軍隊當成培養軍校學員的試驗田;加之黃埔軍校學員都是從各軍選調的年輕幹才,整體素質比第一軍軍官將佐隻高不低,也就欣然領命,今日便是專程前來協商選人的。

黃埔軍校的演武場上,塵埃揚起,五百名步卒靜靜地半跪在場中,排成整齊的方陣。

“嗚--”演武場一角的旗樓上,吹起了軍號聲。

古往今來,軍中最講究的便是令行禁止、整齊劃一,也早就使用軍號傳達命令--這也難怪,兩軍交戰,尤其是數千人乃至上萬人的大會戰,通常都是隆煙滾滾,殺聲震天。要傳達命令,靠帶兵軍官喊,大概喊破喉嚨也無濟於事;靠傳令兵人力傳遞,又太浪費時間,何能把握稍縱即逝的戰機?唯有軍號一響,十裏八裏都能聽到。因此,在提出明軍要加強正規化建設之初,朱厚熜便責令五軍都督府編製了軍中統一的號譜,除了尊重曆史和軍中將士的故有習慣,保留了擊鼓殺敵、鳴金收兵這些基本的號令之外,一切命令都用軍號傳遞。為了養成明軍將士聽從號令的習慣,還專門頒下聖諭,明確要求所有大明軍營,無論起床、吃飯、操練、睡覺,都用號聲發布命令。起初朝野內外,包括統軍將帥,都不免覺得皇上小題大做,試用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簡直妙不可言,如今各軍都按軍師團營連排班進行了整編,一般部隊各級都采用“三三製”,隻要給麾下所部約定號聲,指揮數萬大軍也能如臂使指、遊刃有餘,不由得更對皇上舉重若輕、馭繁就簡的本事大為歎服。

此刻在演武場上操練的,都是大明軍中選拔出的各級軍官將佐,對於號聲並不陌生。步卒隊列的左側排頭兵,正是每個學員班的班長,聽到軍號響起,齊聲大喊:“起!”

半跪的步卒應聲起立,方陣中騰起輕微的塵埃。

隨著號聲,班長們又發出了號令:“進!”

五百名步卒齊聲發出一聲大喊,大步朝前邁出,整個方陣在隆隆的腳步聲中推進。沉重的戰靴踩在黃土地上,演武場上象是突然刮起了狂風一般,塵埃騰起到將士們的腰間。

號聲變了,班長們跟著改變了號令:“止!”

方陣嘎然而止。將士們腳步落下之時,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隊列仍是如刀削斧劈一般整齊的一條直線。

號聲又變了,是指揮步卒擺出一字長蛇陣的命令。方陣迅即動了起來,前排兵士腳下不動,後排兵士齊齊上前一大步,與前排兵士站在一起,將手中長槍朝前刺出,泛著寒光的槍尖劃過,在陣前結成了一道死亡的鐵壁;同時,每個人的口中暴出一聲響徹雲霄的怒吼:“殺!”

接著,那條由步卒結成的長蛇動了起來,看來隊列中的每個人都十分熟悉這個陣法,長蛇逶迤前行,進退有據,深得該陣法“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皆應”之妙。

陣法原本是中原王朝用以克製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而興起的,明軍如今已經全部裝備了禦製神龍炮係列火炮和半自動步槍等火器,這些軍中常用的陣法其實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是,對於培養軍人的尚武精神和戰術素養,以及提高基本軍事技能大有裨益,朱厚熜也不敢妄自菲薄前人,便接受了軍中將帥的建議,仍在黃埔軍校保留了這些課程。

看到如此整齊的隊列、如此英武的將士、如此嚴密的陣法,即便是身經百戰、功勳赫赫的一代名將俞大猷,也忍不住慨歎:難怪皇上如此看重這所軍校,從這裏走出去的學員,無疑將是大明軍隊的鐵骨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