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犁庭掃穴(1 / 2)

第一百五十三章 犁庭掃穴

史載,明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大明遠征軍兵臨呂宋王城馬尼拉城,炮擊水寨以示軍威,北鎮撫司副鎮撫高鎮東、千戶謝宇翔說服呂宋國主拉坎都拉王叔蘇加瓦蒂親王率文武百官郊迎遠征軍於馬尼拉港,獻上降書謝表並奸相瓦魯爾、夷人東亞總督卡西亞諾等罪魁禍首。

二十一日,遠征軍兵不血刃而取馬尼拉城,呂宋國主拉坎都拉自縛請降,呂宋萬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二十二日,呂宋國主拉坎都拉痛感誤信奸臣之言,背叛天朝,誤國誤民,遂頒布遜位詔書。

二十五日,呂宋文武百官公推蘇加瓦蒂親王暫攝國政,上呈奏疏,奏請天朝予以恩準。

嘉靖三十年元日,大明榮王朱載昀率王府一幹屬官司員奉旨歸國,就藩湖廣並為已故的前代榮親王朱厚溜守製,呂宋遜位國主拉坎都拉及後妃、王子、公主近百人隨船同行,親赴大明,向天朝謝罪。

官修正史一向惜墨如金,寥寥數語的背後,不知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說,因前代榮王觸犯國法而被貶謫呂宋的榮藩今次得以歸國,固然是朝廷為了表彰兩代榮王忠貞不屈、舍生為國的壯舉而赦免了他們的罪行,恩準其榮歸故國;卻又何嚐不是因為趙隱從朝鮮宣慰欽使的任上潛逃呂宋的率性之舉,使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嘉靖帝朱厚熜的心中不免產生了一個疑問:趙隱其人到底是忠於大明,還是忠於榮王?在一時難以找到更為合適的人選接替他出任南洋宣慰欽使的情況下,他的小舅子、榮王朱載昀當然就不能繼續留在呂宋了……

其實,因為遠征軍中的監軍高拱、主將戚繼光和參謀長徐渭,甚至包括當時還位卑職低、尚不為人所知的王崇古、殷正茂等作戰參謀,都是日後青史留名的中興名臣,史家如此記錄重新確立大明王朝在整個亞洲霸主地位的南洋平夷之戰中的呂宋戰役,已經可以算是十分詳盡了--大約半個多月之後,東海艦隊副提督汪宗翰率南路巡防分艦隊及海軍陸戰隊一部南下攻打佛朗機人在東亞最大的軍事據點馬六甲城的那場戰役,在正史上隻有短短一句話、寥寥三十餘字:“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汪宗翰率偏師南下,與鏖內柔佛王國合擊滿刺加,夷人兵少,王師一鼓而下之。”

馬六甲之戰,大明共計出動海軍戰艦五十餘艘、陸戰隊兵士近萬人,從海上發起了攻擊;同時,鏖內柔佛王國的五萬兵馬也已經進抵馬六甲城下,從陸路發起了攻擊。而駐守馬六甲城的佛朗機人不過區區二千五百人,即便加上從當地印度人、緬甸人和爪哇人中臨時招募的雇傭軍,總計也不過六千人,裝備隻是那些已經被大明軍隊淘汰的火繩槍、佛朗機炮等火器;又沒有戰船,如何能擋得住大明遠征軍和鏖內柔佛王朝兵馬海陸兩路的夾擊?也就是說,南路巡防分艦隊雖然說是一支偏師,對付馬六甲城的夷人完全是以眾擊寡,甚至可以說是持強淩弱、勝之不武。

事實上,大明遠征軍的確是有些“持強淩弱”的意思--和戚繼光在呂宋戰役中炮擊水寨揚刀立威的作法一樣,擁有製海權的南路巡防分艦隊將全部戰艦調至馬六甲港,利用艦上的大口徑火炮向佛朗機人的要塞發起了猛烈的轟擊。三輪炮擊之後,要塞的城牆就被炸開一個巨大的缺口,駐守要塞的兩千名佛朗機兵士非死即傷,根本無力抵擋大明海軍陸戰隊的進攻。而在要塞失陷之後,當南路巡防分艦隊將炮口對準馬六甲城,還未開炮,城中近四千名由當地印度人、緬甸人和爪哇人拚湊起來的雇傭軍就嘩變了,殺死了督戰的佛朗機軍官和士兵,豎起了白旗,向大明遠征軍投降。也就是說,此戰既沒有呂宋戰役那樣有舌燦蓮花的說客說得敵人棄械來歸;也沒有足智多謀的軍師運籌帷幄,決勝千裏;更沒有驍勇善戰的武將在百萬軍中斬將奪旗,實在是乏善可陳,無論是官修正史,還是民間野史,對此戰著墨甚少,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後世有不少軍事家對此十分不滿。在他們看來,馬六甲乃是南洋咽喉鎖鑰之地,大明海軍控製了這裏,就等若是完全斬斷了佛朗機和其他歐洲殖民者染指亞洲的妄念;因此,馬六甲之戰雖說規模不大,卻是大明王朝鞏固東亞封貢體係、將歐洲殖民者逐出亞洲的關鍵性一戰,標誌著大明王朝從此不再龜縮於萬裏長城之內閉關自守,開始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並強勢地向世界宣示了中國對於亞洲的統治權絕對不容侵犯。而且,此戰是日後威震大西洋的鎮西艦隊司令汪宗翰的成名之仗,他不但提出了遠征軍“兵分兩路,犁庭掃穴”的戰略方針,並且近乎完美地組織實施了整場戰役,大大縮短了南洋平夷之戰的進程。無論從曆史意義和軍事借鑒價值上看,都不能僅用“一鼓而下”四個字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