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馭虜之策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話,楊博隻覺得口幹舌燥,不由自主地伸出舌頭,舔了舔嘴唇。朱厚熜看到了,就從他方才的座位旁邊的案幾上端過茶碗,說道:“有點涼了,先潤潤嗓子,朕讓人再給你換一碗。”
皇上親手奉茶,這是人臣何等難得的榮耀,楊博自是無比感動,卻知道皇上正在等著他繼續說下去,也就不推辭,舉起茶碗,仰天一揖,然後喝了一口,接著說道:“還有其三,據朝廷常駐韃靼土默特部的欽使、禮部僧錄司郎中初幼嘉初大人奏報,順義王之子黃台吉曾多次與他談起,言說順義王仰慕天朝城市之繁盛富庶,有意要在哈刺兀那山之陽、哈屯河之濱的古豐州,亦即土默特部老營所在之地築城定居,卻苦於既無工匠,亦乏磚石等必需之物,懇請朝廷予以資助……”
朱厚熜又插話進來,說道:“如今已經不是黃台吉托初幼嘉轉達他們的要求了。今年俺答也學著我們漢人官員的樣子,給朕進呈了新正賀表,還專程派人趕在元日之前送到了南京,正式向朕提出了這個要求。朕還說要召戶部、工部的人來議一議這件事情,看看要不要答應他們呢!正好你提說此事,不妨先說說你們兵部的看法。”
楊博毫不猶豫地說:“助其築城,朝廷雖要花費若幹錢糧財物,卻有大益於北地邊防,臣以為,應當準允順義王所請。”
朱厚熜不過是個半吊子的軍事發燒友,他原來認為,幫助土默特部築城之事一是需要戶部掏錢,二是需要工部出人出物,隻用找那兩個部的堂官來商議即可,並沒有想到跟國土防禦有什麼關係。直至方才聽楊博主動提及此事之後,才想到應該征詢兵部的意見,聽楊博說的斬釘截鐵,不由得來了興致,追問道:“益在何處?”
楊博指點著《皇輿萬國圖》上土默特部老營古豐州及大明宣府、大同等邊鎮之地,從容解釋說道:“自古以來,蒙古各部皆是逐水草而生,居無定所,四處遷徙。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兩代聖主屢次傾舉國之力興兵北伐,皆因各部飄忽不定,東逃西竄,以致王師始終未能犁庭掃穴、根除禍患,甚或無功而返。如今順義王自請築城定居,等若自困一隅。彼部誠心歸順、依約朝貢便罷,設若再妄生不臣之心,朝廷以大同軍兵出塞外、直取豐州,宣府、薊鎮兩軍從右翼,榆林、延綏兩軍從左翼進擊策應,定能一舉全殲土默特部主力。是故臣以為,順義王築城之舉,亦是向朝廷表明其並無南下牧馬之心、問鼎中原之誌。朝廷應當俯允所請,以安定其心。”
楊博在地圖上指點的時候,朱厚熜已經注意到,土默特部老營所在地古豐州,大概就是另一個時空的內蒙古省會呼和浩特;而且又依稀回憶起來,呼和浩特大概就是始建於明朝時期,這麼一來,就和曆史相吻合,自己也就不必過於擔憂了。想到這裏,他大為高興,忍不住讚歎道:“到底是文武雙全的楊惟約!寥寥數語,便把這麼大的一件事情說清楚了。朕一直擔心馬憲成那個老摳跟朕哭窮,不願掏出那筆銀子,既然有益於北地邊防,那便是關乎社稷安危的大事,花點錢也是應該的,朕看他還怎麼說!”
楊博謙遜地一笑:“皇上謬讚,微臣愧不敢受。微臣當日看過邸報上所刊初大人的奏疏,曾大致估算過所需使費。順義王築城,民夫自然是彼部所出;我朝所資助者,不過工匠及磚石而已。以十萬人居住的城鎮而計,開銷折銀總計不過二十萬。如今蒙古各部誠心歸順天朝,戎馬無南牧之警,邊民無殺戮之禍,每年所省客軍征調費不下百萬之巨,更不用細說官民互市每年數以百萬計的榷稅收項。以馬閣老之精明強幹,這筆賬不用算,他也定會欣然拿出那筆銀子。”
朱厚熜更是大笑開懷:“哈哈哈。難怪人說你們山西人從娘胎裏就會做買賣,你楊惟約是管軍掌兵之人,算起賬來也是這般頭頭是道,比馬憲成那個戶部尚書也不遑多讓啊!”
正在笑著,他突然瞥見侍立一旁的張居正張了張嘴,似乎有話要說,卻又十分猶豫的樣子。
召見朝廷重臣詢問軍國大事之時,朱厚熜經常讓張居正陪侍在側,還是出於為大明王朝培養日後的柄國大臣的長遠考慮,讓他能夠熟悉國家諸般政務。可惜的是,張居正一向認為自己人微言輕,又信奉恩師徐階傳授的“萬言不當一默”的為官要訣,從不敢隨意置喙,就軍國大政發表自己的意見,讓朱厚熜不免有些遺憾。此刻見張居正欲言又止,便含笑目視著他,鼓勵他說:“太嶽,朕早就說過,禦前議事不同於朝堂奏對,心中但有所想,便要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