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平南大計
朱厚熜能聽得出來,楊博這麼說完全是發自內心,不是隨口說出的阿諛奉承,想想自己這些年裏一直在千夫所指中苦苦堅持,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遭受的種種磨難,就心安理得地坦然接受了楊博這樣的讚譽,笑道:“朕身為皇朝帝君、萬民君父,當然該為家國社稷、天下蒼生做萬世之謀。但要說是全仰賴朕一人之力,卻未免言過其實了。朕非聖賢,更非神仙,套用百姓家的俗話來說,縱然渾身是鐵,又能打得幾顆釘?朕的決策固然重要,卻少不了你們這些臣子忠勤王事、身體力行;更少不了我大明百萬將士效死用命、保家衛國啊!好了,這樣的話就不必再說了,你再說說別處。”
楊博將充作教鞭的玉如意從《皇輿萬國圖》上東北一帶向下移動,最終指向了東南亞:“經薊、遼兩鎮連年征剿,兀良哈三衛及東北土蠻各部均已遠遁漠北極遠之地,不複為患我大明邊塞。自山東至浙直、福建、廣東諸省的東南廣袤海域,原本為倭寇長年禍亂,阻隔海路、襲掠沿海州縣。經東海艦隊數年征剿,如今已幾近銷聲匿跡,些許殘渣餘孽蝸居海外孤島,不敢再侵擾我大明萬裏海疆,亦不足為患。目下唯一可慮者,便是南洋那邊的戰事。上托皇上齊天洪福,下賴全軍將士效死用命,我大明遠征軍旗開得勝,高拱、戚繼光率東海艦隊主力盡殲佛郎機艦隊於蘇比克灣,呂宋國認罪請降;汪宗翰率南路巡防分艦隊南下滿刺加,拔除佛郎機人巢穴,麓內柔佛王朝得以複國。如今兩軍分別駐守呂宋和滿刺加休整,一俟海上風候轉向,兩軍便可結束休整,分別由呂宋、滿刺加揚帆西進,會師暹羅。略施懲戒之後,再揮師北上,問罪安南。據鎮撫司密報,暹羅、安南兩國並無強大水師可與我遠征軍爭鋒,這一情報已得諸多海商及僑居兩國的大明百姓證實無誤。南洋海上針路,又有諸多海商客旅行走多年,海情天候知之甚詳。是故,臣與總參謀部其他同僚一致認定,遠征軍有九成以上的勝算,至遲不過明年年中,便可凱歌而還、獻俘闕下。”
誠如楊博所分析的那樣,除了北虜南倭之外,大明周邊還沒有什麼勢力能威脅到國家的安危。至於南洋平夷之戰,大明遠征軍有兩大作戰任務,一是驅逐葡萄牙人勢力,維護大明王朝在亞洲的勢力範圍。遠征軍在蘇比克灣殲滅了葡萄牙艦隊,又攻克了馬六甲城,這一作戰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二是懲戒呂宋、暹羅和安南等幾個對大明王朝離心離德、殺戮大明僑胞的藩屬之國。如今呂宋已經臣服,對於中南半島兩大強國暹羅和安南,由於大明王朝並無領土述求,也並不打算將其亡國滅種,按照總參謀部和遠征軍擬定的作戰方略,遠征軍隻需攻打他們的沿海各大港口、城市,以強大的軍事力量迫使其服威認罪,並震懾其他藩屬之國不敢再違逆天朝盛威。同時,根據皇上的聖諭,對於暹羅和安南這兩個國家,大明王朝將要采取不同的處置之法--
暹羅原本是兩個國家,一是湄公河上遊的暹國,二是湄公河下遊的羅斛國。元朝時期,兩個國家都與中國修好,貢使不絕,交流頻繁。至14世紀中葉,羅斛國勢力日漸強大,吞並暹國,合為暹羅。明朝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遣使入暹羅,通報大明取代元朝為中國之主,與暹羅確立封貢關係,約定三年一貢。明朝前期,暹羅對明朝的朝貢次數為各國之冠,貢品也最為豐富。由於明朝素來奉行“薄來厚往”的外交政策,藩屬之國來朝進貢,都要饋贈豐厚的賞賜以懷柔遠人,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加之仁宣以降,明朝曆代皇帝都沒有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那樣的“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雄心壯誌,因此,自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便不再遣使巡閱藩屬之國,在東南亞一帶更無軍事存在,等若自動放鬆了對諸多藩屬之國的控製。暹羅也就日漸背離中國,先是不如期朝貢,繼而不遵明武宗正德皇帝命其出兵協助馬六甲王國抗擊葡萄牙侵略者的欽命,按兵不動,坐視馬六甲王國被葡萄牙人滅亡。在這一次的南洋變亂中,又懾服於葡萄牙人的兵威,驅逐被貶謫到暹羅的大明藩王宗親和僑居於此的大明百姓。好在他們還算心存顧慮,隻是把大明藩王和百姓驅逐出境了事,並沒有多造殺孽。為此,大明王朝決定對其略施薄懲。由於暹羅並不與大明接壤,且其國都曼穀距離沿海不足百裏,遠征軍大軍壓境,勢必能迫使其俯首請降,服威認罪。暹羅雖不與大明接壤,但其國都曼穀距離近海不足百裏之遙,以遠征軍之海陸作戰能力,完成這一近乎“耀兵異域、宣中華之國威”的任務綽綽有餘,或許用不了三兩個月便能結束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