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為君分謗(2 / 2)

嚴世蕃總算是明白了一點:原來是鎮撫司幾位太保隻顧著自己立功討賞,逾越了職權,呂芳這個閹奴擔心老爺子不高興啊!不過,雖說封貢諸事歸由老爺子的禮部掌管,下設有主客司專管其事,招撫遠人入朝也該由禮部遣官出使;但是,鎮撫司這麼做其實也並沒有多大的過錯--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奉敕下西洋宣慰招撫西番諸國,禮部官員隻是隨行而已,根本沒有人敢於質疑成祖文皇帝派內官為正使是侵奪了禮部職權嘛!閹人去得,鎮撫司太保爺就去不得?更何況,聽呂芳話語之中流露出來的意思,皇上有意要接受倭人求貢之請--這也不足為奇,南倭為患大明海疆始於洪武年間,迄今已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前些年更是日漸猖獗,東南數省萬裏海防處處告警、數百州縣狼煙四起。這幾年裏朝廷傾力征剿,不但倭寇銷聲匿跡,更迫使倭人遣使來朝,又恰恰趕上了皇上禦極三十周年之大慶時節,正可彰顯聖君得天護佑、澤被蒼生;大明國富兵強、盛世其昌!既然皇上已然心動,老爺子正巴不得坐享其成,又怎會在這件事情上挑理,要去掃皇上的興?

想到這裏,嚴世蕃連忙代替父親表態,說道:“呂公公多慮了,多慮了。無論內閣、禮部,還是鎮撫司,都是朝廷的衙門,都是為皇上辦差,何分彼此?鎮撫司諸位太保爺為國操勞、為君分憂,家父和世蕃都是萬分欽佩的。”

呂芳歎道:“咱家深知嚴閣老素有海納百川的宰輔氣度;嚴大人也一向寬宏大量,想必不跟鎮撫司那些奴才們計較,但咱家心中卻還是著實不安啊!”

接著,他緊盯著嚴世蕃,說道:“咱家就怕有人借機生事,說什麼倭國已受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兩代聖祖禦敕金印冊封,是為一國。鎮撫司卻單招彼國一藩入朝請貢,既不合禮法,又欺瞞君父、朝廷及天下人。這麼大的罪名,可是鎮撫司那些奴才和咱家都擔不起的。”

嚴世蕃明白,呂芳這麼說是在給自己提前打招呼,不許自己這一派中人以這個借口向鎮撫司發難。雖說還沒有和父親商議,他也料定父親絕不會得罪鎮撫司和他們背後的這位呂公公,便笑道:“請呂公公恕世蕃放肆敢言,公公若真的這麼想,可就真是杞人憂天了。且不說遠人服威來朝,正是皇上巍巍聖德所致,沒有人會做如斯之想;即便有迂腐書生拘泥禮法,隨意置喙,世蕃也可為鎮撫司諸位太保爺仗義執言--皇上禦製《皇輿萬國圖》上所標‘印度尼西亞’之地,島國林立,國朝定鼎之初,以爪哇國最為強盛,周邊諸國皆臣服於彼。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遣使往告,禦敕冊封。永樂年間,成祖文皇帝遣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對其臣屬之蘇門答臘、三佛齊、渤泥、蘇祿等國亦賜以丹書金印,招其來朝,約期進貢。倭國雖說曾受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兩代聖祖冊封,然其國中自十年應仁之亂而始,便群雄割據、戰亂頻仍,諸多藩國不遵彼國天皇及幕府將軍號令,各自為政、自主其事,幾與列國無異。如今既有倭人服威來朝,我大明亦可效法永樂舊例,許其稱臣入貢,列為藩籬,以示天朝懷柔遠人之誠,更為倭國其他諸藩乃至寰宇萬國立一榜樣。此議一成,世蕃敢懸眼國門,一睹四夷賓服、萬方來朝之盛況!”

呂芳等的就是嚴世蕃這句話,立刻裝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說道:“有嚴大人這麼說,咱家就放心了。”

接著,他又讚歎道:“嚴大人如此精通朝章國故,難怪萬歲爺一直那般器重閣下,隻怕過不了許多時日,便可多替嚴閣老為朝廷擔些擔子了。”

聽呂芳這麼說,嚴世蕃立刻想起了自己今日做了那個美夢,覺得呂芳的話正應了夢中之事,不禁心花怒放,臉上卻是一副惶恐之色:“皇上之於世蕃,恩同再造;世蕃身為臣子,為君父略盡犬馬微勞也是本分之事。至於其他,非是世蕃所當想、敢想的。但世蕃生逢盛世,得遇明主,設若能為家國社稷更盡一份心力,亦是我輩臣子之幸。惟是世蕃才疏學淺,難堪大用,還要多多仰仗呂公公栽培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