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小事不小
大明王朝設有吏、禮、戶、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等大小九卿十八衙門,還有兩京一十三省、烏斯藏宣慰使司、朵思幹宣慰使司等各級地方衙門,每日政務不知凡幾。而明太祖朱元璋為要加強君主集權,又罷設宰相,大權獨攬,這些政務便都要靠皇帝一個人來聖裁決斷。史載,洪武十九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就處理諸司奏章1660件,平均日處理200多件。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即便是勞苦大眾出身的朱元璋也不堪其苦,更不用說他的那些從小嬌生慣養的龍子鳳孫們了。因此,先有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春夏秋冬“四輔官”;既而“雖無相名,實有相職;雖有相職,實無相權;既無相權,卻有相責”的內閣便應運而生。起初的皇帝尚且能夠屈尊移駕到內閣,與內閣大學士商議政務;後來的皇帝便越來越懶,政務處理意見改由內閣票擬呈進,也很少召見大臣,溝通皇帝與內閣、大臣的重任就由太監們來承擔。其後,由於皇帝優遊倦政,將內閣票擬的批紅大權給了司禮監,形成了內閣和司禮監雙軌輔政的局麵,也給宦官幹政埋下了禍根。
嘉靖二十六年,朱厚熜借楊繼盛進呈《流民圖》被黃錦毆打一事,收回了司禮監的批紅大權,增加了內閣的事權。同時,為防內閣輔臣弄權竊國,又設立了隸屬自己的禦前辦公廳,遴選才幹出眾的年輕官員當秘書,協助自己處理日常政務。各部院司寺和兩京一十三省的奏折公文,如果不是十分緊要,通常就先由禦前辦公廳當值的秘書們先看,而後發回內閣擬票呈進。朱厚熜在鈐印批準之時,如有疑問,就可以谘之於自己的這些秘書。由於禦前辦公廳實質上是內閣之外,輔佐皇上處理國政的因而禦前辦公廳又被官場中人戲稱為“小內閣”。那些位卑權重、朝夕侍奉禦前的辦公廳秘書,更被朝野內外目之為“儲相”,比以前的翰林院庶吉士更引人注目。
如此疊床架屋,朝廷的運轉效率其實並沒有提高,但讓他聊以**的是,一來除了嚴世蕃這個特例,禦前辦公廳那些科甲正途出身的青年官員們不但學識過人,最難得是步入仕途時日尚淺,未曾受到太多官場陋習的侵染,品行操守都還算不錯;二來他重點培養的高拱、張居正等人都是青史留名的國家棟梁之才,盡早接觸和參與軍國大政,對他們日後柄國執政不無裨益。
今日朱厚熜留下了三份奏折,都是他認為最緊要的。首先被他打開的,是太醫院記名醫正李時珍寄自呂宋的密劄。
曆史上,人類的大遷徙大移動,曾經引發了不止一次的大瘟疫,比如說西班牙殖民者帶去的天花、鼠疫等傳染病就奪去了幾千萬毫無抵抗力的印第安人的生命,曾經盛極一時的印加文明從此一蹶不振。因此,去年南洋變亂,朝廷定議要派大軍跨海遠征、討伐夷人,朱厚熜便親下聖諭,命正在雲貴一帶“奉旨采藥”的太醫院記名醫正李時珍率領太醫院半數禦醫隨軍同行,又從福建、廣東兩省重金禮聘民間名醫若幹,為東海艦隊官兵及大明海外僑胞診病療傷。也同樣因此,方才看到通政使司轉來的一堆奏折中有李時珍的密劄,朱厚熜就不免緊張了起來,還以為軍中發生了重大疫情,撇下其他奏折,率先打開了這份密劄。
李時珍在密劄中奏陳,遠征軍將士不服異國水土,軍中突然流行一種怪病,逾千病患夜不能視物,數百位嚴重者手足潰爛、身體疲弱、萎靡不振。隨營醫官對此皆束手無策。他懇請皇上下旨征召天下能醫妙方,為將士們解除病痛。同時,他還在密劄之中彈劾遠征軍監軍高拱和主將戚繼光草菅人命,如此重大疫情竟然意欲欺瞞朝廷,他多次抗辯無果,不得不憤然上呈密劄,奏陳君父。
還未看完李時珍的密劄,朱厚熜就鬆了一口氣,繼續差點笑出聲來--這不就是因為缺乏維生素B引起的腳氣和夜盲症嗎?就這樣簡單的病,朕自己都會治,讓遠征軍將士們多吃些瓜果蔬菜、糙米粗糧就能補充所缺的維生素,還需要下旨征召天下能醫妙方?
隨即,他便收斂了臉上的嬉笑,心情也突然變得無比沉重起來:誰說這是簡單的病?以明朝的醫療衛生水平,當然不可能知道什麼維生素,難怪連李時珍這樣的醫國聖手都束手無策。自己不過是有其後幾百年人類科技發展的積澱,也隻是略知皮毛而已,有什麼資格沾沾自喜地菲薄前人?而且,這麼重要的一件事情,自己當初怎麼就沒有想到?貌似這種病症,就是當年美軍在南太平洋作戰時發現的,自己怎麼偏偏就忘記了?大明將士遠涉重洋,浴血奮戰,為國家開疆拓土,可謂勞苦功高,卻還要忍受病痛的折磨,這是自己的失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