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一將難求
被朱厚熜留下的第二份奏折,是朝鮮宣慰欽使俞大猷送來的密劄,奏陳他與朝鮮兵部尚書李圭、五軍都督府大都督柳如龍會談的經過。俞大猷的朝鮮宣慰欽使衙門設在朝鮮王京(今漢城),距離大明南京不下萬裏之遙,公文即便是用速度最快的八百裏加急馳傳,也需要半月之久,因此,他尚未接到總參謀部關於朝廷準備調兵入朝的公文和朱厚熜關於責令朝鮮李朝上呈請求大明出兵助其剿倭的秘密指令,這一次與朝鮮李朝軍方兩大巨頭的會談,核心議題隻有一個:關於朝鮮水軍軍官李舜臣的使用。
李舜臣的大名,對於朱厚熜這個穿越者來說,當然如雷貫耳,更知道他在後世的韓國,不但是古往今來朝鮮水軍第一名將,甚至被捧成了古往今來堪稱第一的朝鮮民族英雄。不過,當日的李舜臣卻是錐處囊中,尚未脫穎而出,朝鮮李朝君臣無不視他為僥幸得到天朝帝君垂青的悻進之臣,一個走了狗屎運的家夥!
大明王朝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即遣使四出,曉諭海外諸國,並招徠各國入朝進貢。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後,一是為了尋訪據說是逃亡海外的建文皇帝朱允文的蹤跡;二來也是一心要成為天下共主、“盛世名王”,也多次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等人出使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引萬邦來朝。經過兩代皇帝的不懈努力,大明王朝建立起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封貢體係,封貢國之多,朝貢規模之大,都是曆朝曆代前所未有的。但是,眾多的藩屬之國與明朝的關係及其對於明朝的重要性也不盡相同。依據各國朝貢次數的多寡、對明朝政治隸屬關係的強弱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認同程度,大致可分為三類:
其一,典型而具有實質性的封貢關係。封貢國向明朝稱臣,定期遣使朝貢,采用明朝的年號和曆法。這一類封貢關係具有較強的政治隸屬性,主要有朝鮮、琉球、安南和占城等國。
其二,一般性的封貢關係。封貢國在一定程度上認同中國文化,曾接受過明朝的冊封,但和大明之間並不具有君臣從屬關係,貢期也不恒定,封貢關係之中經濟貿易色彩較強。日本、暹羅、爪哇、真臘、滿刺加、蘇門答臘、渤泥、蘇祿等國皆屬此類。
其三,名義上的封貢關係。封貢國與大明之間是純粹的朝貢貿易關係,鄭和下西洋所招徠的紅海及東非洲一帶的阿丹、刺撒(今也門)、木骨都束(今索馬裏摩加迪沙)、卜刺哇(今索馬裏)、麻林(今肯尼亞)等國都在此列。
做為與大明王朝關係最為密切的臣屬之國,朝鮮幾乎一切照搬明朝體製,軍隊也實行世襲軍戶製,更是把明軍當年那些講究門第、論資排輩等等陋習學了個十足。李舜臣雖是貴族出身,先祖曾追隨李朝開國君主李成桂征戰天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家道早已中落,在朝中並無達官顯貴做靠山。因此,應試武科中舉出仕之後,李舜臣隻能在朝鮮邊防軍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鴨綠江邊巡邏放哨,防禦東北邊境的土蠻、女真等部落強盜入寇邊境。或許是因為李舜臣的過人天賦隻限於水戰方麵,卻被任命為陸軍軍官的緣故,他非但未能顯露才華,反而經常打敗仗,在軍中混得十分狼狽。
象這麼一位二十來歲、才華也不出眾的小軍官,李朝君臣當然不會知道他的存在,以致於嘉靖二十七年,朱厚熜親下詔書,責令朝鮮選調各級水軍軍官前來大明水師學堂學習深造,並且指名李舜臣必須參加的時候,朝鮮方麵上窮碧落下黃泉也未能在水軍找到這麼一個人,後來朝鮮兵部武選司查閱了全軍各級軍官的檔案,才知道此人不過是駐守鴨綠江的邊防軍低級軍官。
得到了天朝帝君的垂青,被指名選拔到天朝的水師學堂深造;又在天朝水軍東海艦隊掛職鍛煉,參加過大大小小十幾次剿倭之戰,李舜臣於嘉靖二十九年年初回國之後,被任命為全羅道水軍正五品千戶。
這一情況,時任朝鮮宣慰欽使的安國郡主郡馬趙隱曾奏報禦前,朱厚熜大為不滿,認為討倭之役迫在眉睫,朝鮮水軍又將在那場跨海遠征的大戰之中承擔起協助大明海軍殲滅日本近海諸國水軍、護衛海上運輸線的重任;而朝鮮自李成桂建國至今近兩百年來承平無事,人不知兵,兵不習戰,放眼滿朝文武,除了已被後世曆史證明了軍事指揮才能的李舜臣,他實在想不出朝鮮還有誰能當此大任。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朝鮮方麵即便不好讓李舜臣一步到位出任水軍都督,少說也該將他任命為掛正四品指揮僉事銜的全羅道水軍節度使,這才不辜負自己苦心為朝鮮栽培軍事指揮人才的殷殷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