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困獸猶鬥(2 / 2)

看著對麵明國人那黑壓壓一片、似乎看不到邊際的陣型;還有那密密麻麻如林的刀槍,島津氏的武士、足輕都是萬分的膽戰心驚,原田幸之助那突兀的一聲叫喊並沒有引起旁人的驚詫,反倒有許多人把這當成了主公島津貴久發出的戰號,習慣性地跟著嚷嚷了起來:“勝負在天,決一死戰;勝負在天,決一死戰……”不過,叫聲是那樣的有氣無力,仿佛已經很多天沒有吃過飯一樣。

身為朱厚熜的心腹愛將,俞大猷對朱厚熜時常掛在嘴邊上的那句“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耳熟能詳,麵對島津氏排出的雁翔陣,他布下了魚鱗陣。將第一軍的三個師分成三大集團,分列於左中右三方,分別對著島津氏雁翔陣的中路和左右兩翼。選擇這樣的陣型,即使其中某一支隊伍被打敗,倭奴也無法輕易衝到中軍,不會造成整個陣型的崩潰。而當全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向前推進之時,島津氏的雁翔陣立刻就會土崩瓦解。而且,在第一線一字排開的三個師的背後,是由副軍長亦不刺統率的獨立騎兵旅。一旦倭奴的陣型崩潰,他們就要迅疾發起衝鋒,將四散逃竄的倭奴圍而殲之。

第一軍剛剛布陣完畢,就聽到對麵發出了一聲尖厲的鳴鏑聲,接著,就看到對麵島津氏的中軍衝出一匹馬,馬上的騎士頭戴飯鍋一樣的頭盔;身穿瓦片一樣綴在一起、顯得棱角分明的鎧甲,手裏擎著一支說長槍不是長槍,一邊橫向多了一個曲尺形狀的鐵刺,卻又比鳳翅鎦金鐺之類的兵器少了一邊翅膀的古怪兵器,後麵還跟著十來個身穿竹甲甚至布衣、隻在胸前用繩子綁著一口鐵鍋或一張鐵板的隨從。

那名騎士帶著隨從,一直衝到兩軍陣前的空地,嘰哩哇啦說了一大堆話。然後,就將手中那柄古怪的兵器橫擔在馬背上,睥睨著對麵的明軍。

對麵列陣的第一師從師長鄭福仁到普通兵士都不大懂得倭人話語,聽不懂那個怪模怪樣的家夥在說些什麼,好在前日俞大猷便讓承擔港口防務的原崇明島守備團邱勇鑫所部將士分散在第一軍各部,給第一軍的弟兄們講授倭人戰技、戰法。這些兵士和被關在崇明島的倭人戰俘朝夕相處數年之久,大部分人都學會了倭人話語,而且還是地道的九州方言,立刻就給第一軍的將士們充當起了翻譯:“那個小鬼子說他是倭奴島津氏家老--家老是什麼玩意兒弟兄們知道嗎?就是那倭奴家裏養的奴才,不過地位還不算低,能管著百八十號人。這個小鬼子還說他叫什麼原田幸之助,要向我們的大將挑戰。”

有的兵士還主動向旁人解說起來:“狗日的倭奴打起仗來鬼名堂還不少。象這個小鬼子這樣的戰法就叫做‘一騎討’,開戰之後,他們就派出家中的武士出來,自報家門,和敵方地位相當的武將單挑決勝,還要割下敵將的腦袋作為領功請賞的憑據。”

有人還指著原田幸之助身後那些足輕舉著的旗幟,笑著說道:“弟兄們看到那個小鬼子後麵跟著的那些小鬼子們打的旗幟了沒有?上麵畫著一隻王八,那就是他們原田家的家徽,他們的祖宗要麼是王八變的,要麼是龜公出身,所以才把隻大王八畫在旗幟上,也算是那個小鬼子有孝心,不忘本!”

兩軍交鋒,雙方列陣對壘,先各出一員大將出陣單挑,一決勝負。若是一方接連取勝,自然士氣大漲,然後便是大將很有氣勢地將手中兵器向敵人一揮,全軍掩殺過去,敵人若不能用強弓硬弩阻擋對方的衝鋒--即是所謂的“射住陣腳”,定會全軍潰散,落荒而逃。這原本是中國古代的傳統交戰模式。不過,這一作戰模式早已被時代大潮所淘汰--早在宋元爭戰之時,宋朝看重陣法,講究陣而後戰;元軍擅長野戰,慣於發起騎兵的集團衝鋒,都不再看重大將之間的個人武力決勝;到了明朝年間,火器被廣泛運用於戰爭之中,武將的個人武力更是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第一師的將士們聽了倭奴竟然還有如此落後的戰法之後,無不覺得十分好笑,更不屑於理睬那個在陣前叫囂不休的倭奴,隻有一個人除外。

此人名叫劉鋌,是第一師的副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