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疑人要用(1 / 2)

參與莫愁湖聚會的人,除了戚繼光、徐渭、曹聞道和錢文義四人之外,無一不是天子近臣,背後也都站著位高權重、手握權柄的內閣輔臣,朱厚熜所下的那些口諭立刻得到了落實,沒過幾天,各項方略、章程都陸續呈報到了禦前。這正是朱厚熜那天要邀約這些人同遊莫愁湖的用意之所在,他立刻批紅照準,發回內閣轉各部衙有司遵照執行。

這其中,唯一讓朱厚熜略微猶豫了片刻的是,嚴世蕃奏議在日本九州設立宣撫司,吏部擬定出任首任宣撫使人選,是內閣首輔嚴嵩的門生、現任山東萊州知府兼山東道監察禦史的胡宗憲。不過,按照大明官製,宣撫使隻是個從四品的官缺,胡宗憲由正四品知府改任從四品的宣撫使有點說不過去,吏部奏請給胡宗憲特加都察院左僉都禦史銜。雖說左僉都禦史也是個正四品官缺,卻屬於大九卿衙門之一的都察院的佐貳,更因為手握彈劾百官之大權,不但比胡宗憲原有的本職萊州知府和兼職山東道監察禦史要顯赫得多,更加重了他即將出任的九州宣撫司宣撫使的分量。

不用想,朱厚熜也明白這其中的關竅所在--吏部尚書王昶並沒有隨駕到南京,部務便由兼任吏部左侍郎的內閣學士徐階主持,而徐階剛剛把孫女嫁給了嚴嵩,嚴徐二黨頗有結盟之勢,徐階當然要送這個人情給嚴嵩。至於高拱,雖說他身兼吏部文選司郎中,手握文官銓選任用之大權,卻不好和自己的部堂長官公然對抗;加之在日本九州設立宣撫司的奏議出自嚴世蕃,嚴黨對此定然誌在必得,無論是高拱,還是他背後的內閣資政夏言都不好插手,隻能聽任如此重要的一個官職被嚴黨中人占據。

盡管朱厚熜對這些朝廷重臣的私心略有不滿,但對胡宗憲這個人選,他卻沒有什麼異議--胡宗憲雖說是嚴嵩的門生,卻不象趙文華、鄢懋卿等人那樣奸猾貪婪,為官十幾年來,可稱得上是政聲卓著:他於嘉靖十七年中進士,授刑部觀政;嘉靖十九年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令,帶領百姓撲滅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災;嘉靖二十一年改任浙江餘姚知縣,任內大力推行一條鞭法及官紳一體納糧等諸多新政,為朝廷駁斥新政誤國的流言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嘉靖二十三年,江南叛亂,他不肯附逆,化裝潛行,孤身逃回北京,朝廷嘉其忠義,改授順天府大興縣知縣,又謹遵聖意,帶領治下百姓墾荒,首次在黃河以北成功引種玉米,為後來北方解決糧食自給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嘉靖二十六年擢升為山東萊州正四品知府兼山東道監察禦史,主持賑災督率當地百姓成功引種紅薯,順利度過了因上年水患引起的饑荒。更難得的是,胡宗憲早在益都知縣任上,就曾勸降招撫了為害益都多年的盜賊,並將其中千餘人編為義軍,顯示出了遠非一般進士出身官員可比的眼光、胸懷和文韜武略。象這樣的人才,怎能因為他出身嚴嵩門下而棄之不用?

此外,朱厚熜還記得,在另一個時空的曆史上,胡宗憲總督東南多年,重用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練兵選將,招撫誘殺汪直、徐海等海匪巨寇,徹底平定了為患大明東南沿海多年的倭亂,不但在曆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國運。在這個時空,俞大猷、戚繼光這樣的人才早早就被自己發掘了出來,已經成為蜚聲朝野、戰功卓著的一代名將,當然輪不到胡宗憲去重用,卻不能不給人家一個施展才能、建功立業的舞台……

不過,朱厚熜還是擔心胡宗憲雖然有才,畢竟出身嚴嵩門下,根子紮在嚴氏父子那裏,固然不能就此認定他德行有虧;卻不能不提防他依附嚴氏父子,貽誤國事--如果胡宗憲在國內任職,哪怕官居六部九卿或是兩京一十三省督撫大員,既有自己這麼一位早就對嚴氏父子是什麼貨色了如指掌的皇帝時刻警惕著;又有那麼多的言官禦史眼睛盯著,諒他也不敢做得太過分。如今派駐九州,山高皇帝遠,若是胡作非為,肯定要惹出天大的亂子來。而且,戚繼光和徐渭兩人聯名上呈密疏,奏陳嚴世蕃送上厚禮,想要拉攏他們。兩人既然能把這件事情密奏自己,顯然是不願賣身投靠於嚴氏父子門下。倘若嚴世蕃惱羞成怒,指使身為九州宣撫使的胡宗憲在軍需轉運之事上卡中朝聯軍的脖子,以致深入倭國腹地的數萬大軍陷入糧彈兩缺的危險境地,到時候,就算是誅了嚴氏父子和胡宗憲的九族,又怎能換回數萬將士的寶貴生命?

思來想去,朱厚熜最終決定,再調一個人去九州監督胡宗憲。此人便是在另一個時空的曆史上因為彈劾奸相嚴嵩被陷害入獄、受盡酷刑乃至慘遭殺害而矢誌不悔,由此得以名垂青史、萬古流芳的明朝著名諫臣楊繼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