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疑人要用(2 / 2)

在這個時空裏,由於朱厚熜雖然任用嚴嵩為內閣首輔,卻一直對他加之限製,朝中又有夏言、徐階等其他勢力牽製嚴黨,嚴嵩還不能一手把持朝政,不得不有所收斂,各種“竊操權柄、營私舞弊”的穢跡惡行不是很明顯,還沒有激起朝臣的交章彈劾,楊繼盛也就沒有顯露出自己。不過,即便如此,楊繼盛也曾經“偶爾露崢嶸”,令朱厚熜和滿朝文武乃至全天下的人都見識到了他的風骨--

嘉靖二十六年,楊繼盛中進士,在朝廷賜給新科進士的瓊林宴上,以獻畫為名,向朱厚熜進呈《流民圖》,揭發山東萊州官府隱瞞水患不報、以致治下數萬百姓餓死的奇慘禍變。當時,朱厚熜一時不能接受自己那樣的宵衣旰食、孜孜求治,國家竟然還會發生這樣慘絕人寰的悲劇,憤然離席。愚忠於皇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黃錦為了替朱厚熜出氣,指使東廠的人毆打楊繼盛。朱厚熜醒悟過來之後,狠狠地責罰了黃錦,並當眾向楊繼盛賠罪,將他的科名從由三甲一百三十五名提到了二甲四十六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楊繼盛被閹宦虐打一事激起了進京應試製科的海瑞的義憤,上疏懇請罷設東廠、抑製內監權勢。朱厚熜順水推舟,從司禮監手中收回了批紅大權,適當抬高內閣事權,悄然改變了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罷設宰相之後,經過多年演變而形成的內閣、司禮監兩個權力中心並行的政治體製。此外,為了監督製約內閣,防止出現奸相把持朝政的不利局麵,朱厚熜還把禦前辦公廳操練了出來,在確保皇權不致旁落的同時,作為另一方麵培養後備幹部,使高拱、張居正這些日後柄國執政的宰輔之器能夠名正言順地早日接觸並參與謀劃、處理國家大政。

封建官場最重科名,同科進士,名次也有高下之分:一科三鼎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隻能賜“同進士出身”,雖然也是正牌的進士,卻比一甲、二甲低了許多,如果沒有特別的機遇,日後前程也很有限。楊繼盛的科名被朱厚熜從三甲提到了二甲,更被特賜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成為官場矚目的“儲相”。天恩如此浩蕩。按說他應該對朱厚熜感激涕,安心在翰林院儲才養望,以備日後朝廷所大用;可是,嘉靖二十七年,三年庶吉士尚未“散館”(注:新科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稱“管選”,三年屆滿之後稱“散館”,授官任職。),楊繼盛便又上呈奏疏,非議朝廷在北方邊境複開馬市準許商民百姓與蒙古各部通商貨殖之舉,認為互市顯示朝廷怯弱,是喪權辱國的行為;韃靼酋首俺答及蒙古各部首領凶殘狡詐、貪得無厭,且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朝廷未必能用封貢互市來換取和平如此等等,洋洋灑灑數千言,總結出了“十不可、五大謬”。

看到楊繼盛這樣一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奏疏,朱厚熜氣得渾身發抖--通過在北方邊境各地開辦馬市,與蒙古各部實現了和平共處、友好通商之後,不但保證了九邊重鎮平安無事,每年節省下來征調各省客軍的軍費何止百萬兩之多!而且,官營、民營互市貿易收入以及由此帶動的經濟發展,使大明王朝每年能增加賦稅收入近百萬兩!這麼多、這麼大的好處,你楊繼盛怎麼就看不出來呢!

盡管楊繼盛是自己早在另一個時空便耳熟能詳的名人,但是,對他的迂腐短視,朱厚熜也絕沒有姑息養奸,立刻下旨,將楊繼盛趕出了翰林院,貶到大同鎮做了一名正七品的都事,一是象楊繼盛這樣,對朝廷複開馬市持反對意見的人還很多,要拿楊繼盛開刀來殺雞駭猴;二來讓楊繼盛親眼看看,邊境貿易發展給兩族邊民帶來的幸福生活。

楊繼盛畢竟是個正人君子,從“儲相”而淪落為邊軍小吏,絲毫沒有為之氣餒,不但認真做好分內差事,還主動在大同軍隨營軍校擔任教席。此外,為了羈糜蒙古各部,朝廷不但恩準各部王公貴族選送子弟在國子監就學,還在大同創辦了鄉學,讓蒙古各族民眾與漢人子弟一同讀書習字。楊繼盛欣然擔任教席,秉承聖人“有教無類”的古訓,對學生無分漢蒙,一視同仁;還拿出自己為數不多的俸祿接濟家境貧寒的學生,贏得了大同鎮軍將兵士及各族民眾的一致好評。象這樣的好同誌,雖說以前曾經犯過錯誤,總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要允許年輕人改正錯誤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