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大軍出
誠如上杉謙信質問武田信玄時所言,就在武田信玄駐軍三方原,苦思要不要強攻岡崎城的時候,數萬明國大軍已經在伊勢灣登陸,正在攻打紀伊,近畿局勢已然萬分危急。
其實,早在去年十一月份,被三好長慶放逐、軟禁在伏見山上的幕府將軍足利義輝被大明鎮撫司五太保張明遠說服,逃到已經被中朝聯軍攻占的薩摩之後,看到明國大軍兵強馬壯,又無覬覦日本之心,便一直敦促、請求甚至哀求聯軍司令俞大猷和副司令戚繼光速速發兵,替他討伐逆賊三好長慶。
但是,俞大猷和戚繼光考慮到,一來九州宣撫司剛剛設立不久,抽調九州倭人壯丁去往南洋拓荒墾殖的事情尚未完成,難保倭人不會再生異心、聚眾作亂;二來原定駐屯九州的倭人營尚未從南洋那邊調來,守備兵力略顯不足,就以九州民情不穩、大軍初到需要休整一段時間等理由,將足利義輝搪塞過去,並好言撫慰足利義輝稍安勿躁,一俟後方穩固,立刻起兵北上,替他討伐逆賊,幫助他複登大位、再掌權樞。
到了今年三月份,倭人營從南洋那邊來到了九州;同時,為了加強九州守備力量,大明王朝又從禁軍抽調了一個整編師,並指令朝鮮李氏王朝也增派了三千兵士,運往九州,與倭人營一同在原屬島津氏所有的薩摩、日向、大隅、肥前、肥後五國設立衛所,駐軍屯墾,歸由九州宣撫司掌管,負責九州防務。島津氏家中的家臣、武士全家老小,以及尋常領民之家各出一名壯丁,也已經被裝船運往南洋,一是拓荒墾殖,補充大明王朝兩線用兵的糧秣之需;二來也是以這些人為人質,防備島津氏殘渣餘孽不服天朝教化、鼓動領民暴動鬧事。中朝聯軍獲得了一個鞏固的中轉基地之後,俞大猷和戚繼光便率領共計四萬餘人的大軍乘船北上,殺氣騰騰地直奔倭國腹心之地而來。
在俞大猷、戚繼光的麾下,不僅僅有明軍的兩個軍和朝鮮水師將士,更多了一些倭人,人數多達三千三百餘人。這是九州諸藩,如領有豐前、豐後兩國的大友氏、築後的龍造寺隆信和築前的坡井氏等大名派出的兵士。
原來,出征之前,幕府將軍足利義輝向俞大猷和戚繼光提出,討伐國之逆賊、平定國中內亂,不能光靠天朝王師,還要九州諸藩按照領地大小,每家都出一些兵馬,隨同中朝聯軍出陣,共同討伐逆賊三好長慶。
俞大猷和戚繼光開始根本沒有把九州諸藩的那麼一點兵士看在眼裏,概因號稱“九州第一強藩”的薩摩島津氏,在中朝聯軍的攻擊之下,隻支撐了數月就灰飛煙滅,可見倭奴戰力不過爾爾。九州第一強藩尚且如此,更何況這些實力原本遠遜於薩摩島津氏的小國,實在是多他們不多,少他們不少,既然如此,就不必讓他們的人跟著中朝聯軍去湊熱鬧了。
不過,新任中朝聯軍參謀長徐渭卻力主接受足利義輝的建議,對俞大猷和戚繼光兩人解釋說道,軍中有這些九州諸藩的倭人兵士做點綴,非但不是什麼壞事,更是大大的好事--一來能把天朝王師義助藩屬之國誅殺叛逆、匡正朝綱的戲份做足了,免得國內那些迂腐清流官紳士子動輒便以倭國名列太祖高皇帝欽定“三十不征國”之中為由,非議攻訐皇上的禦倭大計,讓皇上煩心動怒;二是能夠動搖近畿諸國大名、領主對抗天朝王師的決心信心,更消除倭人百姓的疑慮,不至於誤會天朝王師要奪倭國領土而鬧事作亂,省去了日後進軍的諸多麻煩;三來有他們的家臣兵士隨軍出征,九州諸藩不但實力被削弱,而且等於是又交出了一批人質,他們也就不會趁著中朝聯軍出發、九州防務空虛的機會,起了反心,危及九州宣撫司和各處衛所駐屯墾殖的兵馬。還有其四,中朝聯軍將士之中精通倭人語言的還不多,有這些倭人充補軍中,無論是查探敵情,還是安撫民眾,哪怕是在陣前來一場“四麵楚歌”,多多少少都還有點用處。俞大猷和戚繼光兩人覺得徐渭言之有理,就同意了足利義輝的建議。
不過,鑒於倭人藩主從不養兵,兵士出征在外走一路搶一路的惡劣傳統,俞大猷和戚繼光擔心這幫倭人的行為玷汙了天朝王師的聲譽,傳到國內,又會成為那些清流言官禦史攻訐中朝聯軍“縱兵為寇、騷擾百姓”、暗諷皇上禦倭方略的把柄,特地向足利義輝提出,給諸藩大名的命令文書上可以寫清楚,諸藩所出兵丁不必自備軍糧,所用一應軍需糧秣皆由天朝供給。但是,惟獨有一條必須做到,即是諸藩兵馬一定要聽從天朝王師的號令、遵從大明軍法,若有違犯,不論是何官職,一概依律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