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大軍出動(2 / 2)

身為幕府將軍的足利義輝雖說是個傀儡,從未掌握實權,更沒有機會率軍打仗;可他畢竟出身武家,自幼也曾經讀過幾本兵書戰策,自然知道大軍行動,軍令是何等的重要,欣然接受了俞大猷、戚繼光關於統一指揮的要求。隻是,天朝王師不但出兵幫助自己討伐逆賊,還主動承擔其他友軍的軍需糧秣供給,既讓足利義輝十分感動,更讓他感到有些難為情,就一再推辭,。俞大猷和戚繼光苦於無法向他明說國內朝局政爭的厲害,隻得一再以“既是友軍袍澤,何分彼此” 諸如此類的話,想要搪塞過去。誰知足利義輝貴為幕府將軍、武家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卻仍象個普通武士一樣,視別人的恩情為債務,還是執意不肯接受。年長一些的俞大猷倒也罷了,年輕氣盛的戚繼光不勝其煩,作勢要翻臉,冷言冷語地說道:“不過是多花費幾千人的軍糧而已。這點開銷,我大明天朝還出得起!”足利義輝這才連聲向兩人賠罪,“勉為其難”地接受了俞大猷和戚繼光兩人的好意。

接到幕府將軍足利義輝責令各家都出一部分兵士,隨同天朝王師出陣的命令,九州諸藩大名盡管心中不大樂意,卻也不敢違抗--既然已經向義輝殿下遞交誓書、交出人質,就是宣誓向義輝殿下效忠。如今義輝殿下下令共討國賊三好長慶,自己不出點兵隻怕說不過去。惹惱了義輝殿下,或許會先宣布自己為逆賊,敦請駐紮九州的數萬明國大軍先討伐自己。再者說來,此戰是以明國兵馬為主力,自己不過是派上一點兵去應個景,還不用自備軍糧,可以說是所需花費的本錢小小的;但是如若誅殺國賊,義輝殿下再掌權樞,他們這些原本被世人鄙視為“九州鄉巴佬”的九州小藩大名可就都成了“匡扶社稷、再造乾坤”的“從龍功臣”,賞賜一定是少不了的,雖然一定會被明國拿走大半,但跟著出兵的諸藩大名多少也能喝口湯;如果運氣足夠好,或許還會被移封到關東、關西甚至近畿那些肥沃之地,那可就撿了大便宜。

日本武士原本不善理財,甚至恥於談利。隻因九州諸藩多山靠海,土地貧瘠,許多人不得不下海去做那種沒有本錢的買賣,諸藩大名多多少少都在其中參了有股,於是也就學會了算賬,心裏一合計,這個買賣穩賺不賠,就都欣然“遵從幕府號令“,派了幾百千把人,由家臣率領,與中朝聯軍一同出陣。

按照參謀長徐渭的設想,俞大猷把這些人打散分入各師旅團營排班,一是充當翻譯,二是幫助明軍掌握倭人戰法。幾家率軍出陣的重臣們當然不樂意手下人被抽調一空,自己成了光杆司令,提出這樣做不符合戰國規矩,要求自己獨立成軍。戚繼光也不和他們廢話,安排了一場實彈演習請他們觀看,將明軍各種火器逐一展示給他們看,然後毫不客氣地對那些被嚇得的武士們說道:“貴部戰力可堪比擬我天朝王師否?設若哪位將軍有意與我天朝王師演武對抗,不妨下場一試,戚某樂意之至。”見到無人敢於下場挑戰,他又冷笑一聲,說道:“將貴部拆散,列編於我天朝王師之中,我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概因大戰一起,我天朝王師便要傾力攻打敵軍,勢必無暇救援貴部,還請諸位將軍三思。”

盡管軍中通事未必能夠將戚繼光的話原原本本地轉告那些武士,但大致意思那些人都聽明白了--照著眼前這位年輕的副帥的意思,如果我們執意要單獨成軍,那麼,日後與三好氏等逆賊合戰之時,他們就要讓我們充當敢死隊,還不會發兵救援……

俞大猷和戚繼光搭檔多年,深諳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妙法,看著那些武士們個個膽戰心驚、麵無人色,便出來打圓場,根據那些武士在九州諸藩大名之家的地位,分別任命他們為副團長、副營長等職,一位豐前大友氏的家老還被任命為副師長,還暗示他們,按照天朝敘功獎賞規矩,部下斬獲敵人首級,長官都有一份功勞。那些武士在大名之家奉公多年,直屬部下最多不過百餘人,如今統領上千人,又能白得功勞,滿腹的怨氣也就煙消雲散了,欣然登上海船,隨同中朝聯軍一同殺奔近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