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正是獨立騎兵旅二團三營營長李成梁,命令部下以手榴彈再次擊潰對麵結陣防守的倭奴之後,他就盯上了陣後那幾位騎馬的倭奴--倭奴普通士卒當然沒有資格騎馬;而且,那幾位倭奴盔甲鮮明,身邊還有不少侍衛拚死保護,一定是大魚!
先前在薩摩,雖說拿著倭奴酋首島津貴久的鹿角頭盔詐得海高城倭奴開城投降,自己也因此被破格晉升為營長,卻未能親手斬下酋首頭顱,一直令李成梁引以為憾,今日遇到這幾條大魚,豈能輕易放過!因此,他喝令自己的部下繼續追殺潰逃的倭奴,自己隻帶了幾十騎向上杉謙信和山本勘助這邊衝來。
看到來的這位明國小將並不仰仗人多而圍攻,也不用那些希奇古怪的厲害火器,而是擺出了一副搦戰的架勢,上杉謙信暗自點頭,問道:“你是何人?”
從去年三月份誓師出征算起,中朝聯軍遠征倭國已經一年多了;加之聯軍主帥俞大猷又奉旨嚴令全軍學習常用的倭語,李成梁也學了不少,自然能聽得懂上杉謙信的話,當即應道:“我乃大明禁軍第一軍獨立騎兵旅二團三營營長李成梁!你又是何人?”
聽到眼前這位小將通名報姓,上杉謙信不禁萬分失望--從島津義久那裏,他得知明國實行了新式軍製,將部曲分為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等八級,各級定員定編。如今次率軍侵擾日本的明國主將俞大猷,便是第一軍的軍長。而他滿心以為,追殺到自己近前來的明國將軍,即便不是俞大猷,也至少應該是個師長、旅長一級的有名大將,卻沒有想到,隻是一位手下隻有幾百號人的營長,和俞大猷還差著好幾級,而且,象這樣的微末小將,明軍之中大概有成千上萬之多,又怎配和身為關東管領、越後國主的他交手……
因此,上杉謙信搖頭說道:“李成梁?沒聽說過。你不配問我姓名,更不配與我交手!”
李成梁氣得差點暈過去:眼前這個王八操的倭奴實在是太、太、太他娘的操蛋了,都被老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得屁滾尿流,還這麼狂妄自大,老子今天不把你個鱉犢子腦袋砍下來當夜壺,老子就不姓李!
想到這裏,他揮刀就要朝著上杉謙信砍去,卻聽到後麵有人叫道:“慢著!”
跟剛才兵士們聽到他的話立刻肅然不動一樣,李成梁也立刻勒住了馬,半側轉馬頭,恭敬的行了一個持刀禮,卻不滿地說道:“亦軍門,還在激戰,你怎麼就到這裏來了?”
原來,來人正是第一軍副軍長兼獨立騎兵旅旅長亦不刺。他不但是李成梁的上司,還是他在黃埔軍校時的教官,李成梁提前從黃埔軍校結業改調第一軍,參加伐倭之役,正是出於亦不刺的舉薦,可謂對李成梁有知遇之恩。因此,李成梁對他心懷感激之情,對他的尊重不亞於對自己的偶像明軍後起一輩的第一名將俞大猷。加之兩人有師生之誼,情分非比尋常,李成梁就忍不住抱怨起了以身犯險的亦不刺。
亦不刺微微一笑:“倭奴潰散,我們騎兵旅也放了羊,隻有你這邊還在跟倭奴鏖戰,我就過來看看。”
雖然聽不懂對麵兩位明國軍官在說些什麼,但上杉謙信卻從李成梁恭敬的態度之中看了出來,來人一定職位不低,將手中的武刀向亦不刺一指,說道:“你應該是位有名武將,可願與我一戰嗎?”
亦不刺還未答話,李成梁就怒罵道:“媽拉巴子的賊倭奴,就憑你,也敢向我家軍門搦戰?!”
亦不刺雖說已經移居大明多年,卻仍是一位血氣方剛的蒙古勇士,從不懼怕、更不會逃避敵人的挑戰,便用冷然的目光阻止了李成梁的叫罵,回頭衝著上杉謙信行了一禮,說道:“我是大明禁軍第一軍副軍長兼獨立騎兵旅旅長亦不刺。敢問閣下是誰?”
上杉謙信雖然也沒有聽說過“亦不刺”這麼名字,卻聽到來人自稱第一軍副軍長,大概是俞大猷的副將,顯然是明國軍中一員大將,心中十分高興,也禮貌地回了個禮,說道:“我乃關東管領、越後國主上杉謙信,今日能與亦將軍交手,三生有幸!”
注:湊川之戰--日本南北朝時代,足利尊氏以五十萬大軍東征京都,擁戴南朝後醍醐天皇的楠木正成起兵迎戰,兩軍於1336年5月26日激戰於湊川,史稱“湊川之戰”。此戰之後,楠木正成兵敗自殺,南朝自此一蹶不振,最終投降北朝,足利尊氏建立起了室町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