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艱難抉擇
雖然獨立騎兵旅旅長亦不刺自己說過“倭奴潰散,我們騎兵旅也放了羊”這樣的話,但精通騎兵戰術和指揮的他怎麼可能犯這種錯誤?早就給各團、營,乃至各連劃定了追擊的界線,並且限定落日之時必須回營。到了日暮時分,騎兵旅各部陸續帶著大批的俘虜返回大營。
經過整整一夜和半個白天的忙碌,到了次日午後,戰果終於統計出來了--
這場決戰,中朝聯軍共斃敵一萬八千五百餘人,俘敵二萬四千七百餘人,合計消滅倭奴聯軍四萬三千二百餘人。大明鎮撫司日本情報網所搜集到的情報顯示,倭奴聯軍號稱十萬,實有人數在九萬五千上下。也就是說,經此一戰,近半數的倭奴聯軍已經被殲滅。
同時,明軍的損失也不小,犧牲了五千六百五十二人,其中包括禁軍第二軍的一名副師長和兩名團長,其他營、連、排長也犧牲了上百人;負傷三千七百二十三人,其中過半重傷乃至殘廢,雖經醫營全力救治,仍有近千傷者情況堪憂,或許也會象那五千六百五十二位戰死沙場的袍澤一樣,將百戰忠魂留在這片異國土地之上……
俞大猷、徐渭召集等中朝聯軍師以上將領舉行會議,通報戰況,研究下一步的行動方略。看到這一連串冰冷的數字,所有的人心裏都沉甸甸的--雖說稱不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傷亡也僅占到被殲滅的倭奴六分之一;但是,六千多近七千人的損失,超過了中朝聯軍主力大明禁軍第一軍和第二軍的十分之一的兵力,這是禁軍成軍以來,或者說是自嘉靖二十四年平定江南叛亂以來,明軍從未有過的巨大損失。正所謂十指連心,如今卻被斷去一指,怎能不讓他們這些統軍大將痛徹心腑?!
看到大家都陷入了沉默之中,俞大猷勉強擠出了一絲微笑,故意裝出一副輕鬆的語氣說道:“大家也不必憂傷過甚。打仗嘛,哪有不死人的……”
俞大猷在軍中素來以愛兵如子著稱,隻說到這裏,他就忍不住哽咽了。
參謀長徐渭忙接過話頭,說道:“軍門說的對。而今絕非我等悲傷之時,還是趕緊議一議我軍下一步的行動方略為好。”
明軍新式軍製之中規定了各級參謀長的職權,明確提出各級正副主管因故不能視事,便由參謀長代行其職,料理軍中一應大小軍務。因此,身中倭奴忍者暗器之毒的戚繼光至今仍臥病在床,除了司令俞大猷之外,軍中就數參謀長徐渭為尊,他和俞大猷二人一同發話,眾人也都不好再繼續悲傷下去,一起去看掛在俞大猷帥帳之中的那幅長約兩丈、寬逾一丈的巨幅倭國地圖--說起來,甲軍先鋒大將山本勘助自盡之時,以為有自己遲滯明軍騎兵的進攻,主公已經率領甲軍主力退入了伊賀的崇山峻嶺之中,而明軍並不熟悉伊賀道路,定然無法繼續追擊,自己圓滿完成了斷後的重任,可以心無牽掛地去死。殊不知這些年裏,大明鎮撫司日本情報網借貨殖四方的機會,早就已經繪製出了倭國地圖,除了蝦夷島(注,即如今的北海道,因原住民被日本人稱之為蝦夷而得名。)之外所有地方的山形、水文、地貌、道路都在圖上標注的清清楚楚,不要說武田信玄退入伊賀山中,就算是退回甲府,也照樣會被明軍按圖索驥,將他從藏身之地挖了出來!
下一步中朝聯軍的兵鋒所指,有兩大目標:一是繼續追擊三好長慶,順勢掃蕩近畿;二是向倭國東海道進軍,討伐膽敢擁兵與天朝王師抗衡的甲斐武田氏。軍事會議上,中朝聯軍高級將領們圍繞著這兩大戰略目標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因為幕府將軍足利義輝和九州諸大名之家派來參戰的那些倭人並不參與議事,大家都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爭得麵紅耳赤。概因這兩大戰略目標都可謂是秉承了皇上當年欽賜平叛大軍、而後便成為明軍全軍戰號的“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聖訓,卻各有利弊--
橫掃近畿,徹底根除紀伊三好氏的勢力,無疑是當前最合乎情理又最實際的選擇--這麼做既符合朝廷原定的“控製近畿,威懾諸國”的伐倭方略;又符合中朝聯軍當初兵出伊勢灣打出的“討伐逆賊,還政幕府”的旗號,無論倭國大名、領主、乃至民眾;還是朝廷那些迂闊守舊、死抱著太祖高皇帝欽定“三十不征國”不放的清流官員和士紳,都說不出什麼指責的話來。此外,昨日決戰,中朝聯軍共計殲敵五萬三千餘人,占到了倭奴聯軍的大半,如果再把臨陣脫逃的武田信玄兩萬甲軍剔除,三好長慶麾下號稱有五萬之眾的紀軍大概已經三去其二,且又剛剛經過了一場慘敗,兵無鬥誌、將無戰心,勢必難以抵擋大勝之後士氣高昂的中朝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