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艱難抉擇(2 / 2)

但是,乘勝向海道進軍,打敗武田信玄,對中朝聯軍各位高級將領來說,卻有著非比尋常的吸引力。這其中,除了甲軍新敗、士氣大損等因素之外,還有幾個原因--

其一,悍然舉兵對抗天朝王師的三家倭奴諸侯國之中,紀伊三好氏是首當其衝,不得不起兵應戰;而甲斐武田氏和越後上杉氏卻是自己找上門來的。有道是,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若不加以懲戒,如何能夠以儆效尤!昨日越後上杉氏的家主上杉謙信已經戰敗自裁,剩下的那個甲斐武田氏的家主武田信玄也斷然不可以饒放!

其二,武田信玄素有“戰國第一武將”之稱,其麾下的甲軍又是名震天下的強兵。打敗了武田信玄和甲軍,無疑可以震懾其他那些對天朝王師兵進倭國腹心之地暗懷不滿的諸國大名、領主,使之服威知懼,不敢再生反側之心,這正契合朝廷定議遠征倭國的初衷。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從鎮撫司日本情報網的幾位太保爺那裏,俞大猷和徐渭等人得知,早在當年派他們遠涉重洋、潛伏倭國之初,皇上就欽賜了一個名單,不少倭奴大名之家的家主或家督繼承人都名列其中,讓他們著意留心搜集那些人的情報。而武田信玄的大名就赫然排在第四位,僅次於而今已歸順天朝、並成為皇親國戚的尾張織田氏現任家主織田信長,以及織田信長麾下大將豐臣秀吉和三河鬆平氏現任家主鬆平家康三人。雖說豐臣秀吉乃是皇上賜名、鬆平家康究竟是不是皇上所謂的“德川家康”也有待進一步偵知審斷,但武田信玄卻是實有其人,也的確在倭國威名赫赫。皇上對他給予重視,絕對在情理之中。俞大猷和徐渭等人身為大明軍人,又屢受浩蕩天恩,抱定“為君安寢,不辭兵戈”的誌向,當然不會輕易放過眼下這個消滅皇上心腹大患的絕佳機會……

商議再三,俞大猷和徐渭等人還是放棄了進軍海道、打敗武田信玄的作戰方略,在近畿作戰,背靠伊勢灣,利於運送補給軍需糧秣;而進軍海道,攻打甲斐武田氏的領地,補給線就不可避免地被拉長了,武田信玄也勢必會殊死抵抗,一旦戰事曠日持久,軍需供應不濟,軍中缺糧乏彈,就不免有全軍覆滅之險。眼下倭國戰事大局已定,不能為了一個武田信玄而冒那麼大的風險。

此外,按照軍需轉運使司衙門早就擬定的運輸計劃,中朝聯軍將於近日得到一次補給,但接下來的六月至十月,便進入了倭國的台風季,為了安全起見,運輸船隊將不再冒險出海。因此,中朝聯軍將在小半年的時間裏無法得到再次的補給。而在昨日決戰之中,兩個重炮團原本就所剩不多的彈藥儲備又被消耗掉了一大半,即便能得到補充,也難以支撐曠日持久的作戰。為了全局的勝利和軍中袍澤的性命,萬萬不可輕敵冒進……

不過,俞大猷似乎還不甘心就這麼放棄與倭國“戰國第一武將”武田信玄交手作戰的機會,更不無擔心地說:“文長,常言說的好,打蛇不死隨棍上,養虎不成終為患。武田信玄那廝原本就在倭國享有盛譽,此番又能全身而退,氣焰勢必更為囂張。若是他不甘失敗,再度糾集那些對我天朝義師兵進倭國腹心之地暗懷不滿的諸國大名、領主負隅頑抗,隻怕會給我軍日後的行動乃至朝廷禦倭的總體方略帶來不少麻煩啊……”

“軍門慮的是!”徐渭說道:“武田信玄親率數萬甲軍對抗我天朝義師,紀、越兩軍近乎全軍覆滅,他卻隻損失了兩千騎兵和五千先鋒,當然有可以向天下人吹噓的本錢了……”

說到這裏,徐渭略微停頓了一下,自信地笑道:“不過,某有一計,當可令他聲名掃地,斷然不能再號令天下群雄,與我天朝義師為敵!”

俞大猷興致盎然地追問道:“我們的小諸葛又有破敵妙計了?願聞其詳!”

聽著徐渭將自己的計謀娓娓道來,俞大猷慨歎道:“不動刀兵,卻能收取全功,徐文長果然是徐文長!看來,我等今後不該稱你為‘小諸葛’,而應尊你一聲‘賽諸葛’才是!”

徐渭連連擺手:“誌輔兄謬讚,愚弟愧不敢當,愧不敢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