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恩重如山(1 / 2)

第一百五十六章 恩重如山

其實,俞大猷之所以向遊佐氏許下那麼優厚的承諾,絕對不是濫充好人;更不是被遊佐氏舍棄家中女眷而感動,想要給他們一點補償。隻是為了在倭國樹立起一個榜樣,以紀伊三好氏的覆滅和大和小領主遊佐氏的興起,使一幹倭人,尤其是那些大名、領主們明白,敢於和大明王朝對抗,絕對沒有好下場;但若是順應天命、誠心歸降,便能獲得豐厚回報。有道是前有車後有轍,有三好氏和遊佐氏這樣兩個活生生的典範成為鮮明的對比,難道還怕近畿諸國大名、領主和地方豪族不群起效法,爭相與大明結盟嗎?

遊佐貞昌和遊佐貞能父子二人卻不知道,自己這樣一位隻領有兩萬石領地的小藩領主,竟然“有幸”與曾經領有八國、還敢於放逐幕府將軍的三好長慶相提並論,共同承擔起為天下人樹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榜樣的“重任”,聽到俞大猷幾乎將逆賊三好長慶所許下的承諾又原封不動地“奉還”給遊佐氏,心中立即怦然大動--今日清晨,當逆賊三好長慶向遊佐氏許下那些聽著十分誘人的承諾之時,他們父子二人根本不曾動心,概因他們深知如今三好長慶已是窮途末路,就連自己能否逃脫明國大軍的追擊還很難說,許下的贈送領地的承諾,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至於替遊佐貞昌和遊佐貞能父子二人向朝廷請封官職一事,更為荒謬可笑--據說天文天皇陛下、皇太子小鬆宮彰仁和朝廷幾位重要的公卿大臣都被明國人弄到了九州,還有不少公卿聞訊之後也想盡千方百計去往九州,逆賊三好長慶能向誰去替他們請封官職?總不成也像捧出義輝殿下的弟弟義昭公擔任幕府將軍一樣,找個皇族後裔來做天皇,另立一個朝廷吧?此刻眼前這位英挺而儒雅的明國年輕將軍代表明國總大將俞大猷,做出了與逆賊三好長慶同樣的承諾,但是效力就大為不同了,無論是幕府將軍義輝殿下,抑或是遠在九州的天文天皇陛下,如今都寄人籬下,仰人鼻息,日後想要重返京都、再登大位,更離不開明國大軍的扶持與保護,大概不會更不敢拒絕明國總大將俞大猷俞將軍的“建議”吧……

想到這裏,遊佐貞昌和遊佐貞能父子二人再度跪倒在地,感激涕零地說道:“俞將軍的高情厚誼,遊佐氏感激不盡!”

遊佐氏全族武士也深知明國總大將的承諾,無疑就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也跟著遊佐貞昌和遊佐貞能父子二人一起跪伏在地上,

不過,這還不算什麼,更讓遊佐貞昌和遊佐貞能父子二人和遊佐氏全族武士感動的還在後麵--

俞大猷微微一笑,說道:“貞昌公、貞能公子和遊佐氏諸君快快請起!試問,貞昌公及遊佐氏全族武士為了義輝殿下討逆平亂大業,不惜舍棄世代所居的城池和相濡以沫的家眷,可謂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難道不該加封領地、受封官職?對了,說到遊佐氏諸君留在城中的家眷,俞某有個建議,不揣冒昧說出來,還請貞昌公與諸君定奪--逆賊三好長慶不自量力,屯兵紀伊,妄圖對抗我天朝義師。其後難擋我軍兵鋒,倉皇逃走,卻將自己及其手下家臣、武士的家眷都扔在了紀伊,人數足有數萬之多。若是貞昌公與諸君同意,可用這些人換回諸君的家眷。”

這個主意,是他們前來迎接遊佐貞昌的路上,參謀長徐渭向俞大猷提出來的。概因那些被俘的三好氏女眷既沒有謀生之術,更手無縛雞之力,如果就地釋放,要麼餓死,要麼被亂民劫掠殺戮,不免有傷上天好生之德。可是,把那些女人留在戰俘營中,非但不能屯田墾殖,每日反倒還要消耗大量糧食,給原本就十分緊張的軍需轉運增添了極大的困難。此外,更讓人頭疼的是,戰俘營裏多了那些女眷,還引起了軍紀的混亂--起初是奉命看押這些特殊“俘虜”的九州倭人隨意奸淫三好氏女眷;而後,與九州倭人一同看押俘虜的明軍兵士也加入到了他們的行列,觸犯了皇上欽定的大明軍隊“三大軍規八項鐵律”。幸好發現的早,俞大猷厲行軍法砍了十來顆人頭,才刹住了這股歪風邪氣。可是,這件事卻給中朝聯軍諸位將帥敲響了警鍾--第一軍的將士們從去年三月份自朝鮮釜山軍港誓師出征以來,已經連續作戰一年又半;若是從前年八月份奉調入朝算起,時間更是長達兩年之久。即便是後來增援的第二軍將士,也已經有將近一年的時間遠離故國和家人。這麼長的時間不曾與家人團聚,久曠之下,難免會生出飽暖之餘的淫欲之心。倘若放任這種劣行穢跡蔓延下去,不但敗壞了軍中風紀,更有損於天朝義師的美名。因此,徐渭便建議,索性將這些殺又不能殺、放也不能放的特殊“俘虜”奉還給三好長慶。如此一來,等若是把那塊燙手的山芋扔還給了三好長慶--三好長慶如今已經窮途末路,自身難保,怎麼可能願意帶著那些女眷?可是,如果他不願意接受,就等若是再次將三好氏家中所有家臣、武士們的家眷拋棄,上一次倉皇奔逃,不得已丟下家中女眷,勉強還能說得過去;這一次明軍主動奉還,他若還是不肯接受,勢必會喪盡人心,甘願死心塌地與他負隅頑抗的人會大大減少,也就大大減輕了下一步作戰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