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羅馬教皇再次發狠,再次給埃吉爾許諾了不少的好處,當埃吉爾成功救援羅馬之後,英諾森三世便會在羅馬教皇廳裏麵親自為埃吉爾加冕為北方諾曼人的皇帝。並賜予“真正的基督騎士瓦爾哈拉封號”。而每年五百萬的雇傭費也在上漲一成,達到五百五十萬。
就算是為了那五百五十萬金幣,埃吉爾也覺得自己應該去羅馬轉一圈,看一看。
順便殺死一些希臘人。
八萬左右。
於是,埃吉爾開始計算自己麾下的實力。自己麾下的四萬諾曼大軍經過連番血戰損失不輕,再加上如今威尼斯局勢不穩,需要軍隊鎮壓。那麼,自己能夠帶到南麵戰場去的,就隻有三萬多的軍隊了。
查理公爵也已經決定,要在威尼斯駐紮五千軍隊。那麼他麾下的軍隊就隻剩下一萬八千多的瑞士傭兵。這家夥還真是個混蛋。把自己的直屬部隊調到了城裏麵享福,送死卻要讓雇傭兵去……
這樣一來,整個天主教聯軍能夠調動的兵力,與東羅馬駐西西裏的軍隊數量大致相等,也是**萬,不到十萬的軍隊。如果是一般人的話,這樣算一算。啊十萬對十萬,就這樣差不多了。能贏。但是埃吉爾屬於那中國膽子比較小----我是說喜歡謀定而後動的人。他到現在打的絕大多數戰役,都是在己方明顯優勢之下才動手的。
然而現在呢,對方十萬大軍,卻都是一個國家的軍隊,裝備整齊,號令統一。再看己方,卻是教皇國,諾曼,法蘭西,勃艮第,阿基坦,熱哪亞,博洛尼亞……這麼七個國家的聯軍。這麼一算,埃吉爾就沒譜了。
因此,埃吉爾還在等----並不是像之前說的那樣,沒有時間限製的等待。
還需要很短暫的一段時間。差不多,隻需要十天左右----隻要再等十天左右,從過內動員的十萬大軍就能到達意大利。到時候自己的軍隊數量便會超出對方一倍!這樣,埃吉爾便有七成左右的把握,將納爾西斯的軍隊全殲了。
這隻是埃吉爾所等待的第一個保險。而第二個,並不怎麼保險的保險,則是巴伐利亞的腓特烈的軍隊。
又經過了這一段時間,薩克森的奧托基本上已經快要完蛋了。他麾下兩大重臣,勃蘭登堡伯爵弗雷德裏克,還有黑森伯爵路西維德宣布獨立,各自選成了勃蘭登堡公爵,以及黑森公爵的頭銜,同時單方麵宣布與諾曼停戰,向腓特烈效忠,並且加入對抗東羅馬異端的神聖戰爭之中。
而腓特烈一世對於這兩個投向自己的公爵也非常寬厚,在承認他們對於自己領地爵位的同時,也將勃蘭登堡和黑森兩個公國,提升到了選帝侯的級別。以此換取兩位實力強大的公爵的好感。
奧托一世眾叛親離,四麵楚歌。麾下軍隊散了大半,如今隻剩下不到兩萬孤軍困守德累斯頓。眼看這就要如同風中殘燭一般熄滅了。因此腓特烈這個家夥空閑下來。能夠動員的軍隊又有了好幾十萬。如果讓他加入到這場戰爭中的話,埃吉爾會輕鬆很多。這就是埃吉爾會給腓特烈送錢過去的原因。就是要讓腓特烈知道。來意大利半島打仗,既有實惠又能撈到一個好名聲。比起你在德國打生打死的容易多了,趕緊的還想什麼呢,快點來啊,大家一起發財。
就是這麼個意思。
而si下裏,埃吉爾對於bo西米亞大公查理四世,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的拉攏同樣不遺餘力。畢竟神聖羅馬帝國這樣子鬆散的,好像邦聯多過一個帝國的國家,其封臣所擁有的自主xìng是非常高的。甚至好像bo西米亞這個國家,甚至有很多時候對外外交的時候都會以國王的頭銜自稱。
現任國王查理四世更是不甘寂寞之輩。雖然暫時屈服於腓特烈之下,但是si底下的小動作卻是不斷。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涉之後,查理四世很明顯對於埃吉爾所說的提議非常感興趣:在聖戰之中提升聲望,以此為資本團結神聖羅馬諸侯,並且進一步競爭帝國皇帝。聽起來的確是一條很不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