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橋頭鏖戰(1 / 2)

一輪齊射過後,除了刺鼻的硝煙以及巨大的轟鳴聲,給了巴伐利亞軍隊不小的震動之外,八名火搶手並沒有再造成任何的,實質性的傷害。這一輪齊射全部打偏。沒有擊中目標。畢竟,這個時代的滑膛火繩槍的精準度實在不敢恭維。

而八名火搶手所組成的彈幕,也著實稀薄了一些。

不過已經足夠了。能夠起到一個哢人的作用,火搶手的作用已經達成。在硝煙未散盡之前,第一連的七十餘名士兵已經逼近了橋頭。

“準備!穩住陣線!弓弩手射擊!!”對麵,華倫斯坦這樣大吼著向巴伐利亞士兵們喊叫著。在經曆了之前那一輪,如同地獄一般的炮擊之後,急切之間,他隻能組織起大約五千名士兵。不過這樣的兵力,固守橋頭灘塗這一小塊地區已經足夠了。巴伐利亞士兵們被組成了半月形的圓弧陣列,手持盾矛的士兵們緊緊的靠在一起,將手中的盾牌豎起來,連成一片。手持長矛架在上麵構築防線,而在他們後麵,是效法意大利人組建的巨盾弩兵。

說實話,這樣的陣列守備能力的確不錯。可遠可近。對付輕騎兵一類的騷擾兵種算是克星。對付重騎兵,以及其他步兵兵種也有一戰之力。身穿重型鏈甲,頭戴鍋盔的巴伐利亞士兵們,看起來是經過類似法蘭西,勃艮第和德意誌其餘諸侯的軍事改革的產物。戰鬥力比起落注的征召農兵不可同日而語。而固守橋頭,三麵合圍,能夠投入一線戰鬥的巴伐利亞軍隊,將會是諾曼人的數倍。也就是一個諾曼士兵要對付幾個巴伐利亞士兵。局部的數量優勢將會彌補戰鬥力方麵的差距……。

至少巴伐利亞公爵亨利,還有他的高級幕僚華倫斯坦,以及許多的巴伐利亞貴族都是這麼想的。而在對麵,埃吉爾也稍微有些驚訝。原本他認為,對方的軍隊多半會在橋頭列密集方陣迎敵。而那樣的話,他的超長槍兵就能發揮攻擊距離的優勢,在對方攻擊夠不到的地方從容出槍刺殺。卻沒想到,敵人直接讓出了橋頭一塊地方來,布置了圓弧形的陣列。

然而事情並沒有像是他們想象中的那麼發展。在逼近橋頭之後,陣列繼續行進,仍舊是不緊不慢的。士兵們遭受三麵襲來的弩矢,損失頓時增加了不少。而諾曼步兵們,也以飛斧予以還擊。第一連在跨過橋麵之後,便盡量擴散開來。左右兩翼的士兵向左向右九十度轉身,而兩角的士兵則是轉身四十五度。這樣嚴格的訓練,陣列,使得諾曼新式陸軍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內便形成了能夠與敵人對應的半圓形陣列。然而,總共六七十名士兵組成的這樣的陣列,如果再繼續向前近的話,就會變得太過鬆垮,不成樣子了。

“命令後續部隊快速前進。”埃吉爾眼看著不是一回事兒,便這樣下令道。隨著衛隊騎士一陣號角聲,第一團後續部隊馬上加快了速度。由齊步走變成了小幅度跑動。而在跑動的途中,仍舊盡量的維持了陣列。

就這樣,第二,第三,第四……,一個個的連隊接二連三的衝到了橋頭,填補進了陣列之中,讓這個半圓形的超長槍防禦陣列,不斷地向外擴張。最終,當三個百人隊的舍伍德神射手也過了橋,填補了陣列後方的空白之後,橋頭灘塗地上已經密密麻麻的布滿了諾曼士兵。

以超長槍抵製對方接近,以步兵和突擊步兵作為第二道防線,擊殺方陣步兵未能阻擋住的敵人士兵。以火銃和連弩作為遠程攻擊手茶”,…新式陸軍這一個團分工明確。在華倫斯坦一聲令下:“進攻!”五千巴伐利亞職業部隊三麵夾攻之下,仍舊牢牢的守住了多瑙河南岸,橋頭的這一片陣地。長槍如鐵林,弓矢似暴雨。以一千兵馬力敵五倍之眾而保持不敗!

“第二團,前進!”眼看著己方新式陸軍的威力,埃吉爾暗暗感歎,自己這一次兵種改革,多半是作對了的。而下手的動作也不慢,當機立斷命令新式陸軍第二團前進。與第一團同樣,新式陸軍第二團同樣邁著整齊的步伐,以進行曲伴奏。不管前麵打的如何,仍舊保持著不緊不慢的態度,一言不發的向前行進。在過了橋之後,便填補進入長槍陣列之中。

諾曼帝國的新式陸軍的這個陣勢,就這樣一點一點,變得越來越密集,越來越龐大。而在這個時候,對方所布置的圓弧陣型的壞處,就一點點的顯示出來了~雖然這個陣列接敵麵積,比一般的線列要長。可以同時發動進攻的士兵也要變多一一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使得這個陣列需要更多的士兵來組成。在發動三倍的攻擊的工事,每一列的士兵也要有這麼多的數量才行。這讓圓弧形的陣列變得稀薄,變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