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通信與計算機專家,我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電子工業部第十五研究所的籌建者。革命戰爭時期,在為我軍培養通信技術人才,製作通信與廣播設備,以及為我解放區采購通信器材等方麵成績顯著。建國後,在組織領導並參與第一代到第四代電子計算機的研究方麵作出了貢獻。
王正,男,原名王誌毅,1912年4月28日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童年時,其父從商破產,家境每況愈下。1918年起在家鄉接受學堂教育。1929年經親朋介紹考入半工半讀的上海勞動大學工學院,鍛煉和培養了動手實踐能力,後轉入北平大學工學院攻讀電機工程,於1933年7月畢業。畢業後先後在青島市電話局、濟南女子職業學校、育英中學、北平社會局、工務局、廬山管理局、日偽青民船公司等處任見習員、技佐、技士和教員等工作,變動頻繁,隻求維持生計。1935年11月因病回家休養,失業之苦相繼而來。1943年初在山東諸城中學任教時與八路軍濱海軍區第8支隊接上關係,被派往國民黨山東保安暫編第二師張步雲部隊,張給王正以參謀主任的名義與八路軍進行談判,從當年3月開始,他遂利用這個機緣,從青島、濟南等敵戰區為我八路軍購買通信器材等軍需物品並設法運入解放區。1944年4月,在為我八路軍運送大批電池時,被張步雲發覺而遭逮捕。經我地下黨營救逃出,並於當月奔赴八路軍魯中四軍分區,正式參加革命隊伍,從此開始了在八路軍和後來的解放軍內從事通信方麵的技術工作,包括任山東八路軍通信學校教員、教育長,山東軍區通信局工程師。1946年11月轉到華東軍大任八大隊教務主任兼為學生教授通信技術課。1948年9月調任華東軍區通信局工程師,山東省人民政府技術顧問,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44年4月到1948年底,王正為我軍在通信技術方麵作出了如下重要貢獻:①製作或主持研製成功128式無線電發射機,超短波多路通信機和單邊帶多路發報機等通信設備;②培養訓練了我軍急需的通信技術人才;③研製了供華東解放區廣播電台用的短波廣播機,建立了華東解放區的發射台,以及在濟南解放後為山東省設計安裝了第一部人民廣播電台。1949年上海解放之後,王正奉命轉入地方工作,先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華東電信管理局副處長,電信研究室主任,華北區電信局器材處副處長,第二機械工業部十局技術處副處長等職。
抗美援朝初期,王正隨總參通信兵部有關領導赴朝鮮戰場,視察我國生產的電器產品質量情況和在實踐中的適應性,發現了許多問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回國後,他參與了一係列旨在提高通信裝備性能、提高產品質量和增大產量的謀劃與組織部署工作。
1956年—1958年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研究所副所長,在通信方麵有所建樹。
1956年7月,國家決定發展計算機科學技術,王正受命以副團長身份率中國計算技術考察團赴蘇聯,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分別對莫斯科、列寧格勒計算技術的科研、生產與教育進行了考察,並重點對M-20計算機進行了學習。回國後,於1956年12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成為開創我國計算機事業、組織研製我國第一台計算機的創始人和組織領導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是根據國家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第41項“計算技術的建立”任務而於1956年6月本著科研、工業、部隊先合後分原則建立的。籌備期間,研究所組建了3個研究室,王正兼任其中的元件研究室主任。他參與組織並主持103型、104型我國最早的電子管計算機的仿製。這兩台計算機分別於1958年8月和1959年9月宣告誕生。
在此期間的1958年初,王正被任命為新建的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五研究所副所長和總工程師,參與建所的組織領導工作。上級賦予該所的任務是為當時正在開展的重大國防工程提供專用計算機。他在十五所曆時五年的任職期間內,對於規劃該所的科研方向、研究室的設置、科技隊伍的培養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專用計算機的總體設計、方案論證、型號係列等也有許多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