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夏後履癸放了商湯,並且給了商氏征伐諸侯的權力,無疑是一種養虎為患、自掘墳墓的行為。但是,我們不得不說的是,上麵的那種眼光是一種事後諸葛亮,因為處在當時的情景之下,履癸的這種做法無疑是恰當的。所以,我們絕不可以認為,履癸是一位昏聵無能的君主,具體原因我們在上一章已經分析過了。
其實,履癸不僅不是一位昏聵無能的君主,而且對危險有著極為敏銳的洞察力。在履癸以武力開疆拓土的過程之中,韋氏、顧氏以及昆吾氏,一直都是夏後氏最為得力的打手。當然了,付出總是會有回報的,在不斷的征伐之時,韋氏、顧氏、昆吾氏三族的實力也得到了快速的擴充,尤其是軍事實力,更是讓其他氏族膽寒肝顫。如今,大旱侵擾,財政緊張,夏後氏內部開始息兵,武力征伐不再被履癸作為強國的首選策略。在這個時候,武力依然強大的韋氏、顧氏、昆吾氏三族,隱隱之中就開始成為了履癸的顧慮。
履癸自己是不會輕易向這三族出手的,於是有了慣性思維的履癸,需要一股新的力量,能夠與三族相互製衡的力量。履癸放眼天下,經過一番仔細篩選,認真考慮,最終把目光放在了商氏。履癸選擇將商氏培養成一股能夠製衡三族的新力量,也是有多層考慮的。一方麵,商氏多年積累起來的財貨,正是夏後氏當前急需的。另一方麵,在履癸看來,商氏善於積累財富,卻並不擅長打仗,這樣的氏族是容易控製的。第三方麵,萬一三族真有不軌的舉動,可以讓商氏打頭陣,這樣就可以借機同時消耗三族和商氏的力量。
商氏是夏後氏的方伯,這個方伯大概就是一方諸侯王的意思,幫助夏後氏管理一方氏族,或許也會有征伐一方氏族的權力。在商湯以財貨向履癸表示了誠意和忠心之後,履癸賜給了商湯征伐諸侯的權力。有了這個新的權力,商氏的征伐已經不限於一方氏族,而是除了夏後氏之外的所有其他氏族。至此,商氏被履癸包裝成了一個拱衛夏後氏政權的高階打手。
商氏會是一個合格的打手嗎?對於這個問題,現在的我們當然能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商氏不僅是一個合格的打手,而且還是一個極為強悍的打手,不僅把三族都給幹敗了,而且夏後氏也被他給幹敗了。在這裏,筆者有一個小小的疑問,那就是商氏的老本行是養牛養羊和做生意的,要說養牛養羊、做生意,商氏自稱老二,沒人敢稱老大,這個絕對沒跑。但是,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如今跨越到了夏後氏以及三族的老本行,商氏怎麼也這麼猛呢?簡直是猛到逆天了,這裏麵一定得有點什麼事。
既然要當打手,就要有打手的壯碩體格,手裏也得有趁手的家夥什。現在的商氏,身份與地位都與以前不一樣了,需要一支相當規模的軍隊來裝飾門麵。既然要搞軍隊,那就需要軍事人才來組織和訓練,而這位軍事人才的層次往往就決定了商氏軍隊的戰力水平。那麼,商湯任用的這位軍事人才是誰呢?他的水平又有多高呢?這個人就是仲虺,前麵已經說過,仲虺曾經是履癸的車正。所謂車正,應該就是戰車部隊的指揮官了。三代時期,戰車是最為強大的作戰單元了,而且在戰鬥中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主導作用。在兩個氏族對陣的時候,戰車的數量、質量以及戰術水平,往往就能直接決定戰鬥的結果。對於三代時期戰車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打一個形象而又直觀的比方,三代時期的戰車就好比一戰時期的坦克,雖然技戰術水平都還很低,數量也很少,卻能起到主導戰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