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周武王伐商,《史記》中的記載非常詳細。在繼位成為周氏首領之後的第九年,姬發在畢這個地方祭祀了姬昌,然後來到東邊與諸侯會盟,並且搞了個隆重的閱兵儀式。因為參加會盟的眾多諸侯,都是在姬昌活著的時候,與周氏結成同盟的。所以,為了能夠統領諸侯,姬發專門安排用木頭製作了姬昌的雕像,而且這次會盟也是以姬昌的名義發起的。會盟的隊伍到達盟津渡口之後,姬發對參加會盟的諸侯發表了一次演講。姬發的這次講話,雖然內容不長,但是細細品味起來,還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姬發的講話具有一定的試探意思。畢竟這些盟友都是姬昌在位時結成了,如今周氏換了自己做首領,諸侯們是否認同自己,接受自己的統領,姬發心存疑慮。所以,姬發說,你們要說到做到,關鍵時刻不能反悔。其次,對接下來對商氏的軍事行動,姬發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擔心事情敗露給周氏帶來災難。可見,此時的商氏依然還是一頭體態龐大的巨獸,所以,姬發說我們要小心謹慎,不可泄露消息。第三,姬發非常自謙,大肆抬高先祖以及先祖招攬的賢臣。姬發說,我並沒有太大的才能,全靠先祖留下的有德之臣。第四,姬發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這個定位進一步確立了自己作為盟軍統帥的地位,同時也通過賞罰的承諾,振奮了盟軍的士氣。姬發說,我會全力做好賞罰的工作,以鞏固先祖的功業。
姬發的演講結束之後,薑子牙向參加會盟的諸侯發布命令:“集合起你們的部下,準備好你們的船隻,自行組織渡河,遲到者斬首。”這之後的事情也有些意思,根據《史記》的記載:在渡黃河的時候,有一隻白魚跳進了姬發乘坐的船裏;渡過黃河之後,一個火團從天而降,落在姬發居住的屋頂上,凝成一個紅色的烏鴉形狀,降落時還隆隆作響。在黃河對岸集合的諸侯有八百個,全都熱情高漲地要求討伐商氏。姬發卻說:你們不知道天命啊,現在還沒到討伐商氏的時候,於是就遣散諸侯,班師回朝了。
對於上麵的記載,或許有人會認為荒誕,不科學,或者進而會攻擊《史記》這本書,甚至是太史公本人。不過筆者卻從這些記述裏看到了客觀,史學記載的客觀。作為史學家,太史公所做的僅僅隻是把前人的記載客觀地刻錄下來,如今這兩件看似荒誕的事情,跨越數千年時光呈現在我們麵前。從這兩段記述中,筆者能看出兩點:一是三代時期的先民,至少是周氏,是極其相信天命的,對自然界的一些異常現象異常重視。總要將這些異常的自然現象,與正在做的某件事情,或者即將發生的事情聯係在一起。二是此次會盟僅僅隻是一次演習。筆者之所以會有這點臆測,大概有一下幾點可能性:第一,姬發繼位之後,對那些周氏曾經的盟友,是否能遵守當初製定的盟約,姬發並沒有十足的把握。通過這麼一次會盟,姬發重新摸清了這些盟友的態度。第二,或許,在這一眾諸侯爭先搶渡黃河的過程中,因為混亂而出現了重大意外,姬發房頂的那一團火,或許並不是從天而降,而是一次意外的火災。第三,對於征伐商氏,姬發或許還沒有足夠的自信;亦或者那一次火災本就不是意外,而是人為的,而且是帝辛派來的人幹的。在這種情況下,姬發隻得得班師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