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牧野之勢(1 / 2)

對於牧野之戰商氏軍隊的表現,《史記》中是這麼記載的:商氏的七十萬大軍中,有一大半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從東夷抓來的俘虜。這些奴隸平日受盡了帝辛的壓迫和虐待,早就恨透了帝辛,誰也不想為紂賣命。於是在牧野戰場上,當周軍勇猛進攻的時候,這些奴隸就掉轉矛頭,紛紛倒戈,大批奴隸配合周軍一起攻打商氏的軍隊。在這樣的形勢之下,七十萬商軍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太公望指揮周軍,趁勢追擊,一直追到商都朝歌,並且占領了朝歌城。

對於上麵的記述,我們不難發現,牧野之戰中,商氏的軍隊確實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而這種大規模的陣前叛亂,也是商軍戰敗的最直接原因。對於陣前倒戈這種事,熟悉國共戰史的朋友們,多少都是了解一些的。畢竟刀箭無眼,像陣前倒戈這種係統工程,是需要在戰前做細致周密安排的。否則,很容易誤傷友軍不說,也很難達到最佳效果。既然商氏軍隊內部的陣前叛亂,與周氏軍隊在戰場上達成很好的配合效果,那麼這些臨陣倒戈的商氏叛軍,是否在戰前就與姬發做了細致周密的安排部署?對於這個事情,筆者不能妄加臆斷,先來看看姬發在《牧誓》中多說了什麼吧。

在攻打朝歌城之前,在朝歌郊外的牧野,姬發做了重要的戰前動員。姬發的這次動員,大致有四個方麵的內容。首先就是口頭安慰了一下前來會盟參戰的諸侯,而且對他本人所仰仗的諸如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等一眾奴隸主貴族,還有庸、蜀、羌、髳、微、纑、彭、濮這八個最重要的大氏族,一一點名激勵。緊接著,姬發又一次公布了商帝辛的罪狀,這一次在“盟津講話”列舉的三條罪狀基礎上,又加了一條任用奸佞,而變成了四條罪狀。第三個內容,就是戰術安排了。姬發的具體戰術是這麼安排的:每次前進不超出六、七步,就要停頓整齊一下;每次攻擊不超出四、五、六、七下,就要停頓整齊一下。從姬發的這個戰術安排,我們不難看出周氏的作戰,是非常看重整齊的戰陣的。

如果說姬發戰前動員的前三個內容,並沒有什麼稀奇古怪之處,那麼接下來的第四個內容,就值得我們仔細捉摸了。這第四個內容,原話大概是這麼說的:我們是在商郊作戰,不可迎擊前來投降的人,而要讓他們為我西方之人所使。說完這句話之後,緊接著姬發就公布了戰場紀律:作戰不勇敢的,不服從命令的,我要拿他問斬。仗還沒開打,姬發就知道會有商軍前來投降,而且還在戰前動員這種公開的場合說了出來,並提醒諸侯如何利用這些陣前投降的人。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筆者不得不說,牧野之戰是一場奇怪的戰爭。或許,我們可以認為,商軍的戰時叛亂,是一個有著周密計劃的預謀,而預謀的雙方分別是周氏的核心層和商氏的上層奴隸主勢力。在牧野戰前,姬發已經完成了對商氏奴隸主集團內部的分化,甚至已經做好了陣前倒戈的約定。正因為有了這一層因素的存在,麵對商氏這一龐然大物,姬發這才敢於畢其功於一役,有了進行這一重大軍事冒險的底氣。

那麼,在商氏的上層奴隸主勢力中,與周氏密謀的又會是誰呢?我們可以將史料上出現過的商氏人名梳理一下。在史料中,除了帝辛,商氏最出名的三個人就是微子啟、比幹和箕子了。而這三個人,也或許就是除了帝辛之外,商氏權勢最大的奴隸主貴族了。而想要煽動起大規模的叛亂,或許就得有這樣大的權勢才能辦到。換句話來說,與周氏密謀叛亂的主謀之人,應該就在這三人之中。我們先來看看,在姬發攻進朝歌城之前,以及周氏政權建立之後,這三人分別在幹嘛,都有什麼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