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上一章所述,盧彭兩個氏族,還有薑子牙及其族人由東向西遷徙的猜測,還有一個可疑點。那就是,從東海之濱到西部邊陲,兩千多裏的遙遠路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這裏,筆者不得不說,商朝時期,先民們的行動力是非常強的。因為在那一時期,先民們的遠距離遷徙,並不是個例。
比如在周氏,古公亶父有意將小兒子季曆確定為接班人的時候,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以及次子仲雍,就有“亡如荊蠻,文身斷發”的行為。太伯和仲雍的這次出行,最後來到吳地定居下來,並在這裏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政權—吳,也就是後來的吳國。要知道,太伯和仲雍的這次出行,並不是孤單單的兩個人哦,隨行的少不了他們的直係族人,還有他們所屬的奴隸,否則他們也沒有建立一個新政權的實力。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吳地在今天的蘇州附近,從周氏所居的西部邊陲到江南的吳地,這個遷徙的距離可比由東至西的遷徙遠得多,而且中間還要渡過大江大河,遷徙難度更不是一般得大。
說完周氏,我們再來看看商氏。在周氏取代商氏的政權之後,被商帝辛囚禁的箕子,也被從監獄中放了出來。這之後,箕子也終於顯示出了商氏大貴族的巨大能量,他帶著自己的直係族人、奴隸和財產,遷到了遙遠的遼東地區,並在那裏建立了一個曆時千年的政權,這就是著名的箕子朝鮮。
其實,先民們行動力強,並不僅僅表現在商朝。在夏朝時期,夏後少康就曾將自己的庶子無餘封在了越地,無餘的後裔子孫更是建立了後來的越國政權。據考證,這個越地在今天的紹興附近,從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到紹興,這個遷徙距離也是夠遠的了,難度也不是一般得大。
從牧野會盟的周氏聯軍組成來看,表麵上都是西部的氏族,進過我們的分析發現,至少盧與彭這兩支主力是從東部遷徙到西部去的西方。除了能夠擔當主力的大氏族,至少還有薑子牙以及他的族人,是從東部遷徙到西部去的。另外,筆者目前能夠確切知道的,還有南方的羋姓熊氏。所以,周氏聯軍討伐朝歌的行為,我們從宏觀上或許可以認為,這是東西部氏族對商氏的一次聯合討伐,也可以認為,這是農作文明和遊獵文明對工商文明的一次聯合圍剿。
我們前麵已經用兩章的篇幅,來分析商氏所麵臨的不利局勢,內部的局勢是奴隸主生活奢靡、喪失鬥誌,力量分崩離析;外部的局勢是外患不斷,麵臨東西兩線的挑釁;再加上商氏常備軍精銳盡失,以及天災降臨朝歌等等情況。商帝辛手裏握的這一把牌,已經爛到不能再爛的地步了。那麼,帝辛手裏的這把牌,為何會爛到了如此地步呢?
在商氏麵臨的所有不利局勢裏,至少有一點是與商帝辛有直接關係的,那就是商氏內部力量的分崩離析。比幹是帝辛的親叔叔,直言反對他;商氏的奴隸主大貴族箕子,裝瘋賣傻不再配合他;微子啟、微子衍是帝辛的親兄弟,一個在暗地裏與周氏簽訂盟約背叛他,另一個也是一手安排了商軍的陣前叛亂。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商帝辛究竟做了什麼,讓他自己陷入到了眾叛親離的境地?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周氏秘密簽訂的盟約。前麵我們說過,在第二次牧野會盟之前,周氏簽訂了兩份秘密盟約,一份是與微子啟簽的,另外一份是與膠鬲簽的。微子啟是商帝辛的哥哥,在商氏有著崇高的地位和影響力,與微子啟結盟,可以從內部分化商氏。而膠鬲卻是鹽商出身,照常理來看,無論從哪方麵來講,膠鬲與微子啟都不是一個層次的。但是從諸多表象來看,周氏對膠鬲的重視程度不比微子啟低,甚至比對微子啟還要重視一些。那麼,比膠鬲有實力的奴隸主大貴族多得是,周氏為何會如此重視膠鬲呢?不僅與膠鬲簽訂了盟約,還不惜冒雨急行軍來保住膠鬲的命。換句話來說,膠鬲手裏有什麼東西吸引了周氏,是周氏所急需和倚重的,並且成了與周氏簽訂盟約的資本。而膠鬲手裏的這個資本,同樣也是商帝辛所倚重的,同時也是膠鬲能夠被商帝辛重用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