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對於這一事件,史料上用“三監之亂”這四個字來概括,是相當精準的。“三監之亂”就是“三監之亂”,如果暗自加上所謂武庚的蠱惑,抑或是管叔、蔡叔與霍叔他們誤解了周公旦,或許都會因為刻意粉飾,而偏離了實際。畢竟,權力之爭並不丟人,如果我們為了樹立先賢的高、大、全形象,而故意加以粉飾的話,那就不僅僅是丟人這麼簡單了。
因為管叔鮮有自己的封地和軍隊,而且還能調動蔡叔度與霍叔處的軍隊,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周公旦居然還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管叔鮮的武力挑戰。那麼,這個情況至少能夠說明,在“三監之亂”開始之前,周公旦手裏能夠掌控的力量是非常強的,不敢說能夠完全壓製“三監”,至少也應該能夠與“三監”的力量持平。否則,以周公旦的政治智慧,是不會輕易與“三監”開戰的。這一點也好解釋,畢竟掌握著周氏宗室的資源和武裝,在加上被姬發分封的魯國,周公旦的實力優於“三監”還是好理解的。
但是戰爭的範圍很快就被擴大,戰場上的實力對比也出現了逆轉。因為管叔鮮把殷和朝歌兩地的商氏遺民武裝起來了,而且通過武庚的聯絡,奄地的商氏遺民,以及齊地的薄姑氏也加入了“三監”的戰團。就這樣,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一下子全都陷入了戰亂,曾經被商帝辛征服的徐夷,此時也趁機起兵,黃河中下遊地區很快就都成為了“三監”的勢力範圍。戰場形勢急轉直下,周公旦手裏的籌碼越來越少,而身在封地齊的薑子牙,還有身在封地魯的伯禽,更是受到兵災禍連,形勢如同激流之中的一葉扁舟。
就在這個時候,商氏遺民中另外一股重要的力量,也終於閃亮登場了。這一股商氏遺民,就是微子啟和微子衍。還記得牧野之戰前,周氏與微子啟簽訂的秘密盟約嗎?當時代表周氏與微子啟簽約的,正是周公旦。因為有曾經秘密簽約的這一層信任,同時有更多的利益許諾,於是微子啟和微子衍,就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周公旦的戰團。至於筆者為什麼就認定,微子啟、微子衍加入了周公旦的戰團,其實原因很簡單,從“三監之亂”平定後的分封就看出來了。根據史料記載,“三監之亂”後,微子啟被封在了宋,要知道宋在周朝可以一個了不得的大國。我們可以這麼說,“三監之亂”中受益最大的異姓諸侯,非微子啟莫屬了。
俗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周公旦既然給了微子啟這麼大的利益,那麼在平定“三監之亂”中,微子啟必定也是做出了與之相對應的付出。所以筆者猜測,在平定“三監之亂”的戰爭中,微子啟必然是周公旦的鐵杆同盟。同樣的思路來分析,康叔封後來被封在了衛,成為了在“三監之亂”中受益最大的姬姓諸侯。那麼,在平定“三監之亂”的戰爭中,康叔封必然也是周公旦的另一個鐵杆同盟。至於在“三監之亂”中,召公奭及其管轄的西部諸侯,是否有參與其中,如果參與其中了,他們又扮演了怎麼的角色?還有商周之際的另一個重要人物膠鬲,是否有參與其中,筆者都無從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