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最高權力之爭,管叔鮮與周公旦兵戎相向,史稱“三監之亂”。在正式分析“三監之亂”之前,筆者試圖先說明兩個問題,至於說得究竟對不對,讀者自可以有自己的立場。對於“三監之亂”,史學界通常有兩個不同的立場。一種立場是站在管叔、蔡叔與霍叔這一邊,認為管叔他們是受到了武庚的蠱惑,才發起了“三監之亂”。另外一種立場則是認為,管叔他們是誤解了周公旦,才發起了“三監之亂”。
對於這兩個立場,筆者先不作評判,我們先換一個角度來解讀一下。第一點解讀,管叔、蔡叔與霍叔他們都是好人,而武庚卻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人。武庚不僅不感念周氏分封的恩德,反而還極力蠱惑管叔、蔡叔與霍叔他們造反,好在周氏內部打得兩敗俱傷的時候,趁機複辟商氏的政權。
這第一點解讀的成立,需要兩個前提的支持。第一個前提是,管叔、蔡叔與霍叔他們都是傻子,傻到一被忽悠就中招,傻到分不清親疏遠近,看不清大局形勢。第二個前提是,武庚具有能把稻草說成黃金的口才,甚至是會能夠蠱惑人心的巫術。很明顯,第一個前提是無法成立的,因為姬昌生了這麼多兒子,一個比一個聰明能幹,怎麼這裏就突然出現了三個傻兒子?退一步說,姬昌即便是真的生了三個傻兒子,姬發又怎麼會放心讓他們來監視武庚和商氏遺民?所以,第一個前提不成立。
對於第二個前提,我們先不說武庚究竟有沒有這麼好的口才,能夠說動“三監”造反。我們先來看看“三監”是幹嘛的,“三監”是幹嘛的?當然是監視殷和朝歌兩地的商氏遺民的了,監視武庚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了。在這種監視與被監視的身份反差之下,一個不小心就會為自己與商氏遺民引來災禍,武庚躲著“三監”都唯恐來不及,又怎麼會傻到要去遊說“三監”叛亂?除非武庚真的會能夠蠱惑人心的巫術,但是這樣的巫術真的存在嗎?在監視與被監視的身份反差之下,筆者倒是認為,與其說是武庚蠱惑“三監”叛亂,倒不如說是,“三監”命令武庚出兵配合他們的叛亂。隻是,在這種被動的叛亂之下,要說武庚一點小心思都沒有,筆者也不相信。所以,武庚在“三監之亂”中所扮演的角色,頂多也就是在被動的武力配合之下,為自己,為商氏遺民爭取更多的利益。這個更多的利益究竟是多少,有沒有重新恢複商氏政權的可能性,這一點筆者就無法得知了。
第二點解讀,管叔、蔡叔與霍叔他們誤解了周公旦。如果僅僅隻是誤解,怎麼會沒有解釋的餘地就打起來了呢?而且還打得這麼慘!整個戰爭曆時三年之久,參與進來的勢力及諸侯更是不計其數。不管怎麼說,周公旦與管叔、蔡叔、霍叔他們都是兄弟,兄弟之間出現了誤會還需要通過刀兵相向來解決?再退一步說,即便是周公旦與管叔、蔡叔、霍叔之間缺乏溝通,仗打結束了之後,大家坐在一起好好聊聊,這個誤會總是可以解開的吧。然而事情卻並不是這樣的,在武力打敗叛亂的“三監”之後,周公旦處死了管叔鮮,流放了蔡叔度,把霍叔處貶為庶人。
看到這裏或許有的人會說,造反失敗了受到處理很正常啊,這有什麼可奇怪的?筆者卻認為這很奇怪,畢竟周氏是等級非常森嚴的,中華文化上影響深遠的《周禮》,也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說法。而這裏,作為《周禮》的創造者,周公旦卻對自己的兄弟做出了這麼重的處罰,這似乎有些不合乎常理。除非,在周公旦與管叔、蔡叔、霍叔之間,原本就沒有什麼誤會,有的隻是明火執仗的權力之爭。如果事情真的是這樣,那麼周公旦在戰後對管叔、蔡叔、霍叔作出的嚴厲處罰,就完全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