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代商氏之後,政權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的時候,周氏內突然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變故。這個大變故就是,周武王姬發突然生了一場大病,而姬發本人也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了。周武王姬發死後,按照周氏的繼承慣例,姬發的長子姬誦成為了新王。
因為姬誦年齡尚小,無法有效施政,周氏的政權似乎一下子就陷入了真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效穩定周氏初定天下的局勢,在彌留之際,姬發指定了兩位輔政大臣。這兩位輔政大臣,一位是姬發的族叔召公奭,因為輩分夠高,召公奭在周氏內享有非常高的威望。另一位輔政大臣是姬發的四弟周公旦,因為頗有政治才能,而且更為姬發所倚重,所以周公旦擁有更大的權力。
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長河裏,類似這樣新王(皇)年幼、大臣輔政的情況並不少見。說的是輔政大臣,其實這些大臣往往都是大權獨攬的。即便是在新王(皇)成年之後,通常也會在親政一事上一再受阻,一再被敷衍搪塞。甚至會在權力核心引發一場血雨腥風,事情才會最終得以塵埃落定。
在周成王繼位之後,周公旦與召公奭成為了輔政大臣,周氏也麵臨了這樣的問題。隻是周氏這一問題的發展,以及最終的解決,與後世類似事件有相同之處,同時也有巨大的不同。相同的是,因為對權力的爭奪,周氏沒有逃脫得了一場血雨腥風。不同的是,因為規模太過龐大,影響太過廣泛,這場血雨腥風差一點就改變了曆史的進程,亦或者是險些葬送了周氏的天下。這一場影響深遠、規模龐大的血雨腥風,就是著名的“三監之亂”。在說“三監之亂”之前,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在周成王被輔政時期,都發生過什麼吧。
權力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東西,嚐過權力甜頭的人,往往都舍不得放下,而進入權力漩渦中的人,往往也都是欲罷不能。在開始輔政後不久,周公旦就開始獨攬大權,據相關文獻記載,周公旦是有自立為王的既成事實的。
客觀來說,雖然同為輔政大臣,周公旦的實際權力是要比召公奭大一點的。但是,從族內輩分上來講,召公奭則要比周公旦的輩分要高,畢竟召公奭是姬發的族叔,而周公旦卻是姬發的弟弟。我們前麵已經說過,周氏的等級製度是非常森嚴的,召公奭在周氏內部的威望不可小覷。如今周公旦自立為王,侵犯了另外一個輔政大臣的直接權益,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當然也就是同為輔政大臣的召公奭了。如果召公奭聯合姬發的其他那些兄弟,一起來反對周公旦,那麼周公旦非常可能就會陷入身敗名裂的境地。
為了這件事,召公奭與周公旦進行了專門的交涉。周公旦是何等聰明之人,自然明白其中的厲害,於是苦口婆心地向召公奭分析了周氏當前所麵臨的不利局勢,還自比於商氏之初的伊尹。周氏所麵臨的不利局勢,不用周公旦說,召公奭也能明白,所以在苦口婆心地向召公奭解釋一番之後,周公旦還祭出了最能夠打動召公奭的一招。最能夠打動召公奭的,自然是由周公旦提出的分陝而治了,陝原以西歸召公奭管理,陝原以東歸周公旦管理。有了分陝而治這麼一個解決方案,召公奭的怒火被平息了,周公旦自立為王的最大阻力也被破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