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周召輔政(2 / 2)

召公奭那邊的問題,被周公旦的分陝而治解決了,但是被分封在衛地、專責監視武庚的管叔鮮卻不幹了。為了能說清楚管叔鮮的問題,筆者覺得,還是有必要說一下管叔鮮在周氏的位置。雖然在威望上比不了召公奭,在權力上比不過於周公旦。但是在身份上,管叔鮮卻是周公旦的三哥哦,在周氏森嚴的等級製度之下,管叔鮮這個三哥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能壓周公旦一頭的。在周以前,繼承順序主要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立兩種。所以,周公旦的繼承順序在管叔鮮之後,即便是要稱王,也是先輪到老三管叔鮮的。如今侄子年幼,作為老四的周公旦擅自稱王,那麼身為老三的管叔鮮,自然就不爽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管叔鮮被姬發封為一方諸侯之長,更是專責監視殷與朝歌兩地的商氏遺民。既然專責監視商氏遺民,那麼管叔鮮應該也是被姬發賦予征伐諸侯的權力的,而同樣被分封在朝歌周圍的蔡叔度與霍叔處,也是受到管叔鮮的節製的。所以,管叔鮮手中能夠掌控的勢力不是一般的大,這些勢力也為管叔鮮參與權力爭奪提供了足夠的本錢。

麵對召公奭的交涉,周公旦以分陝而治的形勢做出了妥協讓步,畢竟召公奭在周氏內的威望相當了得,周公旦還沒狂妄到要從周氏獨立出來的地步。但是麵對管叔鮮責難的時候,周公旦就沒有選擇妥協讓步了,因為周公旦既不願意把王位拱手相讓,同時也不打算再將陝東的區域,與管叔鮮分而治之。既然不能夠達成妥協,那就手底下見真章吧,於是在周氏內部就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分析到這裏,或許有的讀者會不以為然,對周公旦自立為王,還有對管叔鮮的武力奪權,這兩個說法並不認同。這裏筆者就稍微囉嗦幾句,首先,在三代時期,輔政大臣自立為王,周公旦並不是首例,也不是個例,類似的事情在****時期都曾出現過。其次,周公旦自立為王,在先秦的史料裏是有記載的。隻是到了秦漢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政權建立之後,周公旦自立為王才被認為是不能接受的,於是這之後的史料要麼故意回避,要麼就加以篡改。換句話來說,輔政大臣自立為王這種事,在三代時期的分封社會是能夠被接受的,因為“德”在那一時期的意義,與我們現在完全不同。而到了秦漢中央集權之後,輔政大臣自立為王這種事,就不能被接受了。

對於管叔鮮武力奪權的說法,我們可以從周公旦身份及立場的對比中來看。既然姬誦無法有效行使王權,那就意味著父死子立的繼承順序被暫時中止,兄終弟及的繼承順序被啟動。既然要按照兄終弟及的順序繼承王位,最具有合法繼承權的當然是三哥管叔鮮,而不是四弟周公旦。所以,管叔鮮要運用物理手段,捍衛自己的繼承權。另外還有一點,在曆時三年的武力對抗中,無論是周公旦,還是管叔鮮,都沒有打出周成王姬誦的旗號。直到戰爭快要結束的時候,姬誦的旗號才被周公旦打出來,而且正是因為打出了姬誦的旗號,周公旦才在最後一戰中獲得了決定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