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打敗了商帝辛,取代了商氏的政權,但是擺在姬發麵前的形勢卻並不樂觀。其實原因很簡單,最直接的原因有下麵這一條就足夠了。經過六百年的經營和繁衍生息,商氏已經太過龐大,太過強大,遠遠不是周氏所能全麵掌控的。
前麵我們已經挖掘過,從商氏第一位君主大乙帝開始,到末代商帝辛結束,曾經被商氏作為都城的地方至少有九個。而在這九個地方,基本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商氏的遺民,而其中以朝歌和殷這兩個地方,商氏的遺民為最多,實力也最為強大。在周氏取得政權之後,對於這些遺民的處理,立刻就成為了周氏的頭等大事,一個處理不好,就可能會給周氏帶來滅頂之災。
為了能夠盡量妥善處理好商氏的遺民問題,姬發是相當謹慎的,同時也是相當謙遜的。在朝歌城外完成了微子啟的投降儀式後,在周氏一幫奴隸主貴族們的最高規格護衛下,姬發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至於姬發的護衛規格究竟有多高,我們簡單來說一下:姬發的弟弟姬振鐸親自駕駛禮儀專車,周公旦與召公奭一左一右立在姬發的兩旁,周公旦手裏舉著象征權力的大鉞,召公奭手裏舉著象征權力的小鉞,而像散宜生、太顛以及閎夭這些賢大夫們,全都執劍做起了武王的護衛。姬發如此高規格的入城儀式,非常壯觀,很是高大上。從這個入城儀式,我們或許能看出些什麼。
首先,通過這一高規格的入城儀式,姬發似乎在告訴朝歌城的商氏遺民:我周氏也是中原文明的一個分支,雖然世處西部邊陲,長期與戎族混居,但是我周氏並沒有因此而被戎族同化,並沒有忘記中原文明的貴族禮儀。我周氏不僅沒有忘記中原文明,而且一直都是非常注重貴族禮儀的,你們這些商氏遺民看看我的入城儀式就知道了。所以,通過入城儀式,周氏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商氏遺民在文化上的認同。其次,通過這一高規格的入城儀式,姬發在向朝歌城的商氏遺民展示著周氏的優越感,同時也在向這些商氏遺民發出警告:我周氏可是非常團結的哦,不要試圖背棄城下盟約,否則,你們的下場會很慘的。
高規格的入城儀式之後,姬發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祀商氏的宗廟。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姬發公開向商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隻要認同周氏的統治地位,商氏的一切都可以照舊。除了祭祀商氏的宗廟,姬發還重新隆重安葬了比幹,把箕子從監獄裏放出來。後來,姬發還專門把箕子請到鎬京,向箕子請教商禮。
做完上麵那些之後,姬發還安排人打開了帝辛的寶庫和糧倉。打開寶庫和糧倉幹什麼呢?周氏的十萬聯軍千裏遠征,這個軍費還是要收的,對將士的獎賞和犒勞也是必不可少的。金銀財寶可以帶走,但是糧食就帶不了這麼多了,於是姬發就把剩下的糧食分給了商氏遺民。不得不說,姬發分發糧食的行為,確實在商氏內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穩定民心作用。在瓜分商帝辛遺產的同時,周氏還搬走了象征天下的九鼎和象征權力的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