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到周氏族地的分封諸侯儀式上,姬發還分封了商帝辛的兒子武庚,把商氏遺民最多的殷和朝歌兩地交給武庚來管理。這樣,殷和朝歌兩地的商氏遺民,依然可以祭祀自己的宗廟,按照自己原先的風俗習慣繼續生活。在分封武庚的同時,姬發還將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分別封在了朝歌周圍的衛、鄘和邶三地,史稱“三監”。姬發此舉,是在盡最大可能安撫商氏遺民的同時,安排周氏的奴隸主貴族監視武庚,以確保他不會帶著商氏的遺民叛亂。
曾經被商氏當作都城的地方有九個,除了商氏遺民最多的殷和朝歌,姬發還將弟弟旦封在了魯,負責管理奄地的商氏遺民。周氏對商氏遺民問題的處理辦法,在史料中能夠明確查到的,就殷、朝歌和奄這三個。至於其他一些地方的商氏遺民,雖然還查不到相關記載,不過筆者認為,隻要是有可能影響到其統治地位的,周氏或許都會以類似的辦法進行解決。
周氏不僅用分封的辦法,解決了商氏遺民的問題。通過這一辦法,周氏還解決了執政合法性的問題,同時也鞏固了周氏的統治地位。在商氏開篇的時候我們說過,商氏雖然打敗了夏後氏,但是很多氏族並沒有立刻向商氏表示歸服。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商氏的政權並沒有得到認同,其統治地位並沒有立刻就確立起來,商氏政權的合法性是存在問題的。最後還是伊尹代表姒姓有莘氏出麵,商氏政權的合法性問題才最終得以解決。
商氏政權的合法性,有莘氏給解決了,那麼周氏政權的合法性,要怎麼來解決呢?這裏麵,周氏充分發揮了政治的智慧,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將上古時期曾經顯赫一時的大氏族封了個遍。比如,神農氏的遺民被封於焦,黃帝一族的遺民被封於祝,帝堯一族的遺民被封於薊,帝舜一族的遺民被封於陳,夏後氏的遺民被封於杞。從周氏那裏得到了封地,這些古老的氏族自然就會對周氏產生認同感。於是在無形之中,周氏的被認同範圍得到快速擴大,被認同度得到極大提高。
除了通過分封這些古老氏族,以贏得政權的合法性。周氏還通過大肆分封姬姓族人、以及與周氏親近氏族的方式,來鞏固周氏的政權。這個時候,姬昌的特點就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了。前麵我們總結過,姬昌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多子,目前能夠查到名字的就有近二十個。姬昌的這些兒子中,很多都先後被封為了諸侯,拱衛周氏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