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符的抬手式一般比較簡單,其實就是一個對號啦。所有的正統天師符的頭都是這樣的,沒有這個不能叫天師符。可能是一些別的符。
別的符什麼樣子,功效如何,就比較麻煩了。
不過這隻是早年時候,在二伯家裏看到的一些關於書符的記載。當然這也是對道教最早的一些記載,至於到底要傳達的意思,或許說到現在也沒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對於這些哲學的理論,是很難理解的。
二伯後來倒還說過一些道教與太歲的問題,那便是我們後來所說的長生、長壽問題。隻是每次聽二伯講的時候,都感覺像是在太空中遨遊那般,二伯說由於木星每年繞太陽移轉一宮,因此木星稱為歲星。
太歲則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也就是木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另外又規定太歲每年行走30度為1辰,12年剛好繞天一圈,所以可以更準確的用來紀年,後來演變為幹支紀年法,持續沿用至今。在宇宙中我們的太陽係木星為最大,致使影響我們人類的吉凶禍福,在時間的感應上變得極為密切與重要,也是五大行星即金、木、水、火、土星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顆星球。
由於漢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於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為“拜太歲”。
後來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民間拜太歲則多在春節,事實上這是宋朝道教中雷法的傳統滲透到風水術後的習俗,其內涵是以符籙請下太歲神來護衛家宅。
道教裏麵把氣分為三種:祖氣、元氣、宗氣。宇宙最初的氣為元始道氣,它無處不在。腎藏的先天之精化生為元氣,為人最根本的氣。宗氣則是後天之氣,是由穀氣和清氣相結合產生的。
過勞的話,損傷的就是先天的氣,如果不注意調養,失掉了就很難再補回來。現代人經常生病的原因就是在於隻關注後天的氣,不關注先天的元氣和宇宙的氣,自然養生是事倍功半。
後來書符的內容被用到了各處,其中的一本醫書就記載道:
凡男婦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瞋怒,或晝夜妄行,或口眼俱邪後付注曰:邪或同斜,每見附體有口眼俱斜者,亦有口眼不正,眉目挑逗者,俱可從。或披頭跣足,或裸形露體,或言見鬼神,後付注曰:有陽明腑實證或心氣虛損者,亦時雲目見鬼神,當分別之。如此之類,乃飛蟲精靈妖孽狂鬼百邪侵害也,欲治之時,先要愉悅,謂病家敬信醫人,醫人誠心療治,兩相喜悅,邪鬼方除,若主惡砭石不可以言治,醫貪貨財不足以言德。
先用硃砂書太乙靈符二道,一道燒灰酒調病人服,一道貼於病人房內,書符時念小天罡咒。
念咒先取氣一口,次念:
天罡大神,日月常輪,
上朝金闕,下覆昆侖,
貪狼巨門,祿存文曲,
廉貞武曲,破軍輔弼,
大周天界,細入微塵,
玄黃正氣,速赴我身,
所有凶神惡煞,速赴我魁之下,
毋動毋作,急急如律令。
定神乃:謂醫與病人,各正自己之神,神不定,勿刺。神已定,可施。後有付注曰:此時欲令病人定神,難矣。必要時可另旁人輔助,按住病者四肢,防其掙紮。
正色乃:謂持針之時,目無邪視,心無外想,手如握虎,勢如擒龍。
禱神乃:謂臨針之時,閉目存想一會針法,心思神農黃帝孫韋真人儼然在前,密言從吾針後病不許複,乃掐穴,後有付注曰:所謂掐穴者,右手持針,以左手拇指指尖掐揉將針之穴位,一則減痛,二則使氣機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