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吉林義勇軍的抗日鬥爭
吉林抗日義勇軍由救國軍和自衛軍兩支隊伍組成,其主要成分是原駐吉林的東北軍的愛國官兵,他們為“挽救危亡,收複失地”挺身而出。活躍在吉林境內的大刀會、紅槍會亦紛紛響應,一時間抗日的烽火燃遍了長白山麓、鬆遼平原。
吉林救國軍
吉林救國軍的發起人是王德林。“九一八”事變後,延吉鎮守使兼27旅旅長吉興投降日軍。該旅第677團第3營營長王德林於1931年11月間擊斃勘測吉會路的兩名日本測繪員後開往安圖縣咕咚河。王德林秘密派人四處聯絡,於是延吉、琿春、汪清各縣警衛團紛紛攜械來歸,愛國誌士、綠林豪傑也聞風來會。1932年2月8日,愛國官兵和抗日群眾在敦化縣梅家燒鍋舉行起義,宣告中國國民救國軍(後稱“東北國民救國軍”)成立。公推王德林任總指揮,孔憲榮任副總指揮,吳義成為前方司令。該軍以“挽救危亡,收複東北”為宗旨。不久,王德林提出不分黨派、不分民族、一致對外、共同抗日的主張,在吉東地區產生了極其強烈的反響。廣大愛國群眾踴躍參加,中國共產黨黨員李延祿等也到救國軍中開展抗日工作。此外,肇州李海青的“民眾自衛軍”、省內各地的大刀會、紅槍會以及反日山林隊等抗日武裝也聞風而起。
吉林自衛軍
吉林自衛軍的發起人是馮占海和李杜。馮占海原係吉林副司令長官公署衛隊團團長。“九一八”事變後,熙洽曾多次派人對其威脅利誘,逼其降日,均被嚴詞拒絕。馮向全省各地發出通電,憤怒聲討日本“侵我國土,掠我省庫,殺我同胞”和熙洽“賣國求榮,認賊作父,喪權辱國”的罪行,表示同“吉林愛國軍民,團結一致,堅決與寇逆抗戰到底,克盡保衛國土”的職責。之後,馮將衛隊團改編為抗日軍,走上了抗日的道路。9月底,馮率部輾轉到五常,宣布就任吉林省警備司令職,將所部2萬多人編成4個旅,組成了吉林警備軍。
在吉林警備軍成立的同時,熙洽即組織偽軍向馮部進攻。馮占海率部在榆樹、拉林與敵激戰,後撤至阿城一帶,保衛賓縣臨時政府和哈爾濱。1932年初,哈爾濱出現了危急的形勢。此時,他得知依蘭警備司令李杜將軍將率兵前來聯合抗日作戰的消息。
李杜原係東北軍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九一八”事變後,熙洽派人對其誘降,李以嚴詞拒絕,不久率第24旅官兵起義,舉起了抗日的旗幟。1932年1月10日,李杜和馮占海會麵,共商防守哈爾濱的計劃,並決定聯合邢占清、丁超(二人後投敵)等人共同抗日。爾後他們共同進行了哈爾濱保衛戰。
王德林部吉林救國軍宣告成立之後,於1932年2月連續攻打敦化、蛟河、額穆3座城鎮。敦化一役不僅策動守城偽軍反正,收複了縣城,而且擊斃日軍官兵27名,傷2名,俘虜21名,並繳獲機槍2挺。額穆、蛟河兩次戰鬥,繳獲日偽軍大量武器,其中有捷克式輕機21挺、大小槍支1000餘件。初戰取勝,人心大振,吉東各地農民、工人、青年學生、職員、警察、保安隊等愛國誌士紛紛前來加入,救國軍隊伍迅速擴大到4600餘人。3月,救國軍發動“鏡泊湖連環戰役”,僅“牆縫”一役就斃傷日軍120人,繳獲輜重車42輛。救國軍聲勢大震,越戰越強。在收複敦化後,寧安公安總隊長劉萬魁率所部1000餘人反正,參加抗日武裝,延吉煤礦工人1500多人也參加了救國軍,部隊迅速擴大到15000多人。
1932年3月29日,救國軍和自衛軍各派代表,與義勇軍占領地寧安、穆棱、葦河、勃利、額穆、富錦、饒河、延壽、虎林、五常、馬珠等縣的縣長、稅捐局長等在下城子開聯合會議。經與會代表共同協商,決定救國、自衛兩軍聯合,稱為“聯合軍”,鏟除界限,互相援助,並研究決定了稅捐收入的分配和軍需給養的補給等問題。4月3日,自衛軍代表張治邦和救國軍副總指揮孔憲榮又議決了兩軍分工協同作戰的辦法。主要內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