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遼寧義勇軍的抗日鬥爭
東北抗日義勇軍最早興起於遼寧省。首當其衝遭受日本侵略之害的遼寧人民,為了保衛家鄉、保衛國土,最先奮起鬥爭。東北義勇軍興起之後,猶如燎原之火,不斷發展壯大。凡日軍鐵蹄所到的地方,就有民眾抗日的武裝出現。其組織不一,名號繁多,但目的一致,即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驅逐日軍出東北。
遼寧省抗日義勇軍最早出現於遼西一帶,主要由退到錦州的原遼寧省政府警務處長黃顯聲為首的幾名骨幹所組織的、以各縣民團和公安部隊為基礎的義勇軍。開始規模不大,人數不多,其編製分為旅、支隊及民團等。受1931年11月馬占山在江橋抗戰的激勵,抗日情緒激昂,抗日義勇軍“從者如流”。至是年冬,編製改為路,下按團、營、連、排、班組成。兵力發展到22路。翌年增至54路,另外還有27個獨立支隊,總計兵力約20萬左右。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加強領導,改名為“東北民眾自衛義勇軍”,由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領導。
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是由東北軍政界中矢誌抗日的高中級人員(如黃顯聲、熊飛等)和原遼寧省各社團領導人中的愛國者(如高崇民、閻寶航等)所組成,在張學良的積極支持下,於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成立。除開展宣傳、募捐、籌辦軍需物資、培訓抗日軍政幹部外,還派人在關外組建抗日義勇軍,並指導抗日鬥爭和支援軍械糧餉等。1932年5月,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遼吉黑民眾後援會實現合作。為便於領導,將遼寧的抗日義勇軍按地域劃分為五大軍區:
第1軍區轄沈陽、新民、法庫、北鎮、黑山、錦縣、義縣、錦西、興城、綏中、彰武,總指揮彭曉秋;
第2軍區轄遼陽、海城、蓋平、複縣、營口、盤山、台安、遼中,總指揮王化一(李純華代);
第3軍區轄本溪、鳳城、安東、莊河、寬甸、岫岩、桓仁、通化、清源、新賓、安圖、柳河、臨江、長白、輯安、輝南、海龍、撫順、撫鬆、金川,總指揮唐聚五(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
第4軍區轄鐵嶺、開原、昌圖、梨樹、東豐、懷德、西豐、雙山,總指揮熊飛;
第5軍區轄康平、通遼、遼源(今雙遼)、瞻榆、開通、鎮東、安廣、洮安、洮南、突泉,總指揮高文彬。
9月間又將軍區改為軍團。每一軍團除總指揮外,還設副總指揮2人、參謀長1人。轄區內所有抗日武裝改稱“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總指揮部內設有參謀、副官、秘書、政務、軍法、軍需、軍醫、交通等8個處。此時,遼寧境內的義勇軍已發展到30萬人,遍布於遼寧城鄉和熱河東部的廣大鄉村。
遼西抗日義勇軍自成立始,就開展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
1931年12月初,日本在占領黑龍江之後集中優勢兵力,分三路進攻錦州。進攻途中均遭到抗日義勇軍的阻擊和襲擾。在錦州失陷前的一段時間,義勇軍主要是配合東北軍作戰,保衛錦州,保衛遼西。
12月18日,進攻錦州的日軍首先派出飛機對義勇軍進行轟炸,爾後日軍300多人於23日攻占田莊台。張海天、項青山等部義勇軍3000餘人立即前去配合東北軍第19旅第655團鐵甲車隊進攻駐田莊台的日軍。張海天率部從北麵攻破敵封鎖線,衝進街內與日軍巷戰,激戰3小時,奪回田莊台。翌日,張海天率部再與東北軍護路隊聯合作戰,包圍了大窪車站。29日,日軍第2師團主力經田莊台、大窪向溝幫子進攻,義勇軍第22路齊獻廷部與第34路劉春起(劉存啟)部聯合,沿途阻擊、襲擊,與敵激戰3個多小時,遲滯了日軍的前進,並斃傷其官兵80餘名,繳獲步槍107枝、迫擊炮2門、機槍2挺。義勇軍傷亡200餘名。
日軍侵占錦州後,遼西義勇軍進入了獨立作戰的新時期。他們乘敵立足未穩,立即進行襲擊。第4路司令耿維周率部於1932年1月4日夜乘新民日軍換防之機攻打縣城,該部3000餘人將縣城團團圍住,經過激戰將城攻破,義勇軍燒毀日本洋行,砸毀日本毒品商店,釋放被關押的愛國抗日人士,共斃傷日軍20餘名,繳獲步槍30餘枝和部分軍用物資。日軍殘部收縮在日領事分館的高樓深院中,義勇軍由於沒有攻堅武器,未能攻破,天亮之後即撤回原防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