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後,耿繼周又聯合第1路王顯庭部、第20路金子明部等相繼襲擊了新立屯、彰武等地的日軍據點。
1932年1月7日晚,劉春起等部潛入錦西縣城(今鋼屯),襲擊了駐防日軍,並打開監獄釋放了被捕的中國人,爾後撤回城西。9日,日軍第20師團的騎兵第27聯隊長古賀傅太郎中佐率所部(僅1個中隊)及配屬的第73聯隊1個步兵小隊向錦西城西進行“掃蕩”,在龍王廟附近被義勇軍包圍。與此同時,留守的騎兵第27聯隊一部及由錦西返回錦州的第20師團的輜重小隊,分別在城內和錢褡山附近也被義勇軍包圍,激戰終日,3處日軍先後被殲。古賀聯隊長和米井三郎大尉、星野大尉、石野中中尉、野口茂三中尉、鬆尾秀沾少尉及以下103人被擊斃。義勇軍僅傷亡30餘人。日軍哀歎“這是滿洲事變以來最大悲慘事件”。
24日,黑山附近的義勇軍將支援日地麵部隊“掃蕩”的1架飛機擊落,獨立飛行第10中隊長花澤友男大尉亦被擊斃。26日,張海天部2000人克複牛莊。第28路司令鄧鐵梅率部500人攻克鳳凰城車站,斃敵數十名,獲機槍2挺、迫擊炮1門。27日,義勇軍克複錦西,爾後又相繼克複盤山等地。據當時統計,僅1932年1至3月間,遼西義勇軍擊斃日軍聯隊長以下軍官19名、士兵2000餘名,繳獲步槍700多枝、機槍15挺、炮15門、鋼甲車2輛、汽車6輛,擊落飛機3架。義勇軍還采取積極行動,破壞鐵路,燒毀敵輜重,使列車出軌,使前線敵軍斷糧。
在遼南,1932年12月初,李純華、鄧鐵梅、苗可秀組織了關門山會戰。日軍為了消滅活動在安東、鳳城、岫岩地區的義勇軍,不僅集中了該地區的大部兵力,還令駐旅順的日本海軍開到大東溝一帶配合陸軍作戰。義勇軍利用熟悉地形這一有利條件,采用襲敵側背的靈活戰術,擊斃日軍80餘人,俘獲30餘名,獲步槍700餘枝、機槍8挺、迫擊炮2門、山炮2門、輜重汽車14輛、無線電台1部。遼寧義勇軍的抗日活動,使日本侵略者寢食不安。他們哀歎:“遼西各地匪軍活動尤力,日滿軍屢次進攻,均不得手,現仍守原陣地,遼熱邊沿北寧線之匪軍,聲勢尤為浩大……時向日軍近逼……未可輕視。”
活動在遼西、遼南一帶的抗日義勇軍除正麵與敵作戰外,還在各地襲擊日軍。1932年初,這種襲擊發展到最高潮。此後由於日軍瘋狂“圍剿”,敵我力量相差懸殊,義勇軍後繼無援,逐漸走向了低潮,最後退到熱河一帶。
1933年春,熱河抗戰開始,張學良將退到熱河的遼西義勇軍編成2個軍團參加作戰:第1軍團以彭振國為總指揮,由李芳廷、謝國忱、劉震東、李海峰、孫兆印等部編成;第2軍團以王化一為總指揮(未到職),以李純華為副總指揮(代總指揮),由項青山、張海天、鄭子豐、殷援民等部編成。熱河抗戰失敗後,李芳廷部退到多倫,不久投敵,李純華部被孫殿英改編,餘則潰散。
遼東義勇軍的組成及抗日作戰情況如下:
遼寧東部的抗日義勇軍稱為“遼東民眾自衛軍”,成立的時間較遼西為遲。1932年春,已投敵的於芷山部第1團團長唐聚五聯絡該團第3營營長李春潤等遼東14縣的軍、警、民眾於3月21日起義,在遼東樹起了抗日的旗幟。
4月21日,自衛軍在桓仁舉行誓師大會,群情激昂,愛國熱情極高,成立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公推唐聚五為總司令,李春潤、張宗周、黃宇宙為副司令,英若愚為參謀長(後改張毅),並令王育文組設遼東民眾抗日救國分會,隸屬於遼寧民眾抗日救國會之下。所部共編有50路及20個支隊,分駐於桓仁、通化、寬甸、輯安、臨江、長白、撫鬆、安圖、金川、輝南、柳河、新賓、岫岩、莊河等14縣。
遼東自衛軍的組成,是以東北軍中愛國官兵為中心,有警察、公安部隊、自衛團、教師、學生、工人、農民等各階層各民族的愛國群眾及相當數量的有愛國思想的綠林豪傑。他們是在抗日的旗幟下自發聯合起來的。自衛軍成立不久即向通化開進。通化為遼寧東北重鎮,日本在此設有領事館。自衛軍第16路孫秀岩策動通化公安局薑天中等率公安大隊加入自衛軍。自衛軍於4月26日進駐通化。日關東軍司令部抽調日本武裝警察260餘人編為1個大隊,配屬百餘偽警,於28日向通化進攻。孫秀岩率部在城北設伏以待。30日,孫以小部隊誘敵深入,在過河道子地區將日警包圍於東山之上。日警多次突圍,但均被擊退,被迫轉而求和,表示願保護日領事及僑民離開通化城後不再進攻。5月9日,自衛軍派部隊護送日領事及僑民與日警會合後,日警撤離通化境。此役擊斃日警官2人、士兵63人,傷其20餘人。在此前後,第18路林振清部攻占了輯安城,第8路徐達三部控製了臨江,第6路李春潤部與第11路王彤軒、第7路郭景珊部收複了新賓。撫順公安大隊長王永成率部反正,編為第7支隊。這樣,連同早已控製的桓仁等地,遼寧民眾自衛軍開辟了以通化為中心的遼東抗日遊擊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