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自衛軍自起義至9月初,4個月內經不下百次的作戰,除安東、鳳城以外,遼東25縣縣城和廣大農村完全由自衛軍掌握。為統一政令、整頓吏治,唐聚五乃於通化組織遼寧省政府。唐於9月1日就任省政府主席職,委王育文等整頓內政,以原總部參謀長英若愚率領第15路赴撫鬆、安圖、蒙江、樺甸等縣宣撫民眾,並與吉林救國軍王德林部取得聯絡,結為犄角。9月中旬,唐聚五在通化召集各路、各支隊司令開會,會議決定了進攻沈陽的計劃,以期取得沈陽根據地,再發展進攻。為方便統帥指揮,遂將所屬各路、各支隊合編為7個方麵軍。各方麵軍的總指揮及任務如下:
第1方麵軍,總指揮李春潤(第6路司令兼),由新賓取千金寨,沿安奉路攻沈陽;
第2方麵軍,總指揮孫秀岩(第16路司令兼),佯攻山城鎮,牽敵於芷山,使其不敢進窺通化;
第3方麵軍,總指揮王鳳閣(第19路司令兼),由朝陽鎮沿沈海路攻取山城鎮,向沈陽挺進;
第4方麵軍,總指揮鄧鐵梅(第13路司令兼),由鳳城沿安奉路進入沈陽;
第5方麵軍,總指揮張宗周(第15路司令兼),由寬甸攻安東,牽製日軍,使不敢躡鄧鐵梅之後;
第6方麵軍,總指揮徐達三(第8路司令兼),設防於鴨綠江沿岸,扼老嶺之險,以保通化之安全;
第7方麵軍,總指揮劉景文(第50路司令兼),由蓋平沿南滿路進攻沈陽。
自衛軍決定進攻沈陽後即自行設立礦務局、兵工廠,製造槍彈。不料進攻計劃泄露。日軍於1932年10月11日集中4個師團的兵力分3路向自衛軍各縣發動進攻:西路由千金寨進攻新賓;南路由寬甸進攻太平哨;東路出朝鮮,渡過鴨綠江,直向通化。自衛軍倉促應戰。第1方麵軍第3路康樂三部和第37路丁育昌部攻克營盤、上夾河後拆毀沈海鐵路30餘華裏,擊毀敵裝甲車1輛,斃日偽官兵300餘人,獲輜重甚多,但由於後方吃緊,停止進攻。此後雖有第5方麵軍張宗周部與日軍血戰太平哨,第2方麵軍郭景珊部大戰日軍於八道江,第3方麵軍王鳳閣部與日軍血戰於金川、輝南,第1方麵軍李春潤部與日軍會戰於新賓,第2方麵軍孫秀岩部抗敵於柳河,但由於日軍兵力強大,各路抗日軍分散孤立作戰,缺乏援助而遭致失敗。10月13日,新賓、柳河相繼失陷。15日,日軍進逼通化,遼寧救國會總部退至撫鬆,日機轟炸撫鬆,抗日義勇軍彈盡糧絕。唐聚五於19日化裝,帶數人繞道前往北平;張宗周、王鳳閣等部損失太重,決定化整為零潛伏各縣;郭景珊、李春潤、孫秀岩等率餘部退出東邊地區,轉戰他地。至1933年3月,遼東地區的自衛軍分為兩部:一部堅持遼東抗日,直到失敗。李春潤、王鳳閣、苗可秀等在作戰中犧牲。另一部則一直堅持到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很多人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編入抗聯隊伍。轉移到遼西、熱河地區的遼東抗日義勇軍在1933年春熱河抗戰時,被張學良編為第3軍團。唐聚五任軍團總指揮,張宗周、郭景珊為副總指揮,轄郭景珊(兼)、丁育昌、陳硯田、馬星恒4個梯隊。3月,張學良被迫出國後,該部被強行改編為龐炳勳第40軍補充團,由於受歧視,許多官兵潛逃,隊伍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