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既不肯釋放胡漢民,而粵方又堅持蔣氏必須下野才肯合作,以致張繼無功而返。第一輪的寧粵和談可謂毫無結果而散。
自7月下旬起,長江流域發生了六十年來未有的大水災,受災地區之廣,損失之重,遭災人民之眾多,都打破了曆史記錄。此外,東北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的發生,更加劇了中日間的衝突。蔣介石尋求政治解決的意圖,更加迫切。
9月1日,粵方下總動員令出師討蔣,兩廣先頭部隊迅速占領湖南的衡陽。此時,蔣的求和心態更加緊迫,這主要是因為蔣的軍隊大都正用於剿共和鎮懾北方,無力抵抗粵方攻湘。北方的不穩首先是石友三率先反叛,隨後暫時庇護於大連日本勢力範圍的閻錫山也於8月初秘密返回太原。為此,蔣通過同桂係關係密切的吳忠信聯絡汪精衛和李宗仁、白崇禧,希望政治解決寧粵糾紛。但此時胡漢民仍被蔣介石扣禁於南京,而反蔣勢力則在不斷壯大,粵方自然是肯輕意言和的。
而此時北方多事,日本的侵略意圖又咄咄逼人,國內各方都不希望寧粵兵戎相見,有識之士紛紛奔走,以促和解。
內外交困的張學良最積極參與寧粵調停,密派羅文幹赴粵疏通。而粵方則派王葆真在天津會晤胡若愚,“磋商粵奉合作問題”。據王伯群電蔣報告:“羅文幹赴粵確得張同意,其任務(一)觀察粵狀況;(二)申明閻果無礙華北安全,絕不與之為難;(三)勸粵提和平條件,彼願作調人。”
雙方各自堅持己見,和平解決的希望已很渺茫。9月18日,蔣介石考慮“剿赤援湘策略”時,已處於進退維穀的窘境。他在日記中寫道:“一,對粵決令第十九路軍先占潮汕,第十八軍集中贛南,而餘再宣言以第一、二、三屆委員共為第四屆委員,餘在四中全會中引咎辭職。”就在這天夜裏,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寧粵對峙的局勢隨之發生重大變化。而九一八事變也為蔣介石尋求政治解決寧粵對峙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當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傳抵北平時,吳鐵城、李石曾、張繼三人立即聯名“特急”致電粵方汪精衛、孫科、古應芬等人,請“接受調停”20日,南京國民黨中央也致電粵方表示:“本黨同誌,必須拋棄其一切意見”,“精誠團結”,“共赴國難”。
麵對迫在眉睫的外侮和全國人民一致要求團結對外的呼聲,粵方不得不暫停軍事行動,公開通電表示讚同“和平統一”,但同時提出和平統一解決時局的三個條件:(一)蔣介石下野;(二)取消廣東國民政府;(三)由統一會議產生統一政府。其中,蔣介石是否下野仍是問題的焦點所在。閻錫山、馮玉祥等人得知粵方的態度後,立即複電粵方表示:“公等致蔣馬電欽佩萬分,北方袍澤一致照此進行,必期達到目的而後止。”21日,孫科在廣州非常會議紀念周上作題為《和平統一先要蔣中正下野》的演講,更是警告南京道:“蔣如下野即可和平解決,不一定要出兵。但蔣下野如是騙人的假話,兩廣軍隊仍可隨時開動應付。這便是國民政府對於和平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