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福建事變(三)(1 / 3)

“閩變”序幕前鼓山會議的最後決策

鼓山是福州東郊三、四十裏外一座名山,十九路軍將領和“閩變”幾個策劃人在這裏開過一次決定性的秘密會議。這是“閩變”前最後一次重要會議,其中經過乃是十九路軍內部最尖銳的一次鬥爭。

約在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上旬,蔣光鼐由香港回抵福州,傳達陳銘樞、李濟深等所召開的香港會議的情況,決定十一月間即成立人民政府,所有參加政變人士迅即來閩集中。十一月十五日以前,李濟深的舊班底主要幕僚徐景唐、張文、舒宗鎏、張酉錄村、尹時中等人;陳銘樞多年羅致的搞政治、文化的一批人梅龔彬、何公敢、胡秋原、王禮錫、劉叔模、陳碧笙、程希孟、林崇墉、林植夫等(其中以具有社會民主黨色彩的神州國光社同人為骨幹);第三黨人黃琪翔、彭澤湘、彭芳草、章伯鈞、麥朝樞、郭冠傑、劉伯垂、王亞樵等;“八·一”起義將領葉挺也應蔣光鼐之約來到福州幫助策劃。在十一月十七、十八日李濟深、徐謙、陳友仁及馮玉祥的代表餘心清等也相繼到來。在這情況下,蔡廷鍇分電沈光漢、毛維壽、區壽年、張炎、譚啟秀等五個師長及馬江要塞司令雲應霖,綏署參謀長鄧世增,十九路軍參謀長黃強,秘書長徐名鴻等來福州開軍事會議。首先由蔡廷鍇宣示十九路軍要革命,決心反蔣抗日,不反蔣抗日,十九路軍就會被南京反動政府所消滅。同時宣布十九路軍擴軍計劃,改稱為人民革命軍。提出要各師長表示政治態度,報告部隊情況。征求有利於反蔣的一切意見,作好戰爭的準備。另外由政治部主任徐名鴻對當前國內形勢作了詳細報告,但各級將領還是同今年九月間在龍岩開會的情況一樣死氣沉沉,沈光漢、區壽年、譚啟秀三人隻表示回去傳達作準備,軍人對命令當然要服從,而毛維壽、黃強、張炎、鄧世增等人麵帶笑容不開口,對同紅軍和平相處,對反對南京政府之事一無表示。蔡廷鍇見他們對這樣重大的事,如此輕忽,非常不滿,也暗生憂慮。平日蔡廷鍇帶兵是非常嚴格的,力講“命令之下不講理,規定之下不通融”,所以部隊才有驚人的戰鬥力。用在打仗的絕對服從是好的,但是而今蔡廷鍇講起了政治,而部下如此反映,等於沒有靈魂一樣,將何以對敵?因此使他對舉行事變發生猶豫,認為非整頓將領,不足以反蔣。但積重難返,又非假以時日,則難以奏效。

在開這次會議前,十九路軍掌握財務後勤負責人員鄧瑞人、曾蹇等也由上海趕來,據傳聞,他們在政治上不同意即行反蔣,也不同意與紅軍合作,似有破壞起義的企圖。此外尚有已離開十九路軍的老將領戴戟,最後來閩,也不同意此時發難,他對六十一師毛維壽等人尚有一定影響作用。

福建形勢如箭在弦的時候,蔣介石仍對蔡廷鍇存在幻想。先是在十月間,陳銘樞來閩活動時,來電一再查詢陳銘樞來福建的具體活動,派飛機來福州接蔡到廬山會晤,蔡廷鍇托病不能前往,婉言將飛機打發走了。幾天之後,蔣介石又由廬山來電特別說明,如不能離開軍中,可另派親信代表來晤,於是為了解蔣介石對待十九路軍及對待陳銘樞的企圖,當時福建的前方人員選不出來,乃電令十九路軍駐京辦事處主任黃和春(廣東梅縣人,是蔡廷鍇在護****講武堂時代的老同學,相隨多年,為蔡辦後勤的得力助手)同陸文瀾、宋子文一道往廬山見蔣介石。蔣在廬山召見黃和春之後,即著宋子文送蔡數十萬元交黃和春帶回。蔡廷鍇得悉此情之後,知蔣介石的手段毒辣,認為當時蔡兵權在手,如蔡不同意起義,陳銘樞即無所作為。蔡廷鍇隨即電黃和春將款及南京全部物資全部運閩(這筆款也是蔣送十九路軍的最後的一筆)。迨十一月上旬蔣介石通過陸文瀾要黃再上廬山會晤,黃請示後拒絕前往。

十一月中旬(約十六、十七日),蔣介石和蔡廷鍇幾次通長途電話之後,並親筆專函,又派徐康良駕飛機來福州接蔡前往南昌。

此函大意是說十九路軍東征北伐以來,十餘年中建樹雄偉,勳績彪炳,實黨國忠勤奮鬥有光榮曆史的軍隊,豈能為一、二人之私產。值此顛危震撼之際,當必能本愛國保民之精神,而矯然有以自立,斷不能以私害公,致供任何人叛黨亂國之犧牲。尤不應因一、二人反複而盲從附和,舉已往出死入生所造之勳績光榮隨之毀滅等語。企圖挑撥離間,動搖蔡的信念。

蔡廷鍇與陳銘樞雖然在行事作風上有矛盾,但是抗日、反蔣、聯共三點基本上一致,而且蔡廷鍇對老上級很尊敬,對十九路軍的感情更是無法割舍。於是即將飛機扣留,飛行員令空軍隊長劉植炎看管。蔣介石這一陰謀便宣告破產。

十八日陳銘樞提議在鼓山開一次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李濟深、陳銘樞、黃琪翔、徐謙、陳友仁、李章達、蔣光鼐、蔡廷鍇及各軍軍長、總參謀長十餘人。終日開會,都是討論成立人民政府的時間和有關修正政綱政策問題,同時討論有關廢棄青天白日黨國旗與有關軍事、財政等問題。在會議上主要討論發難時間花費時間很長。陳銘樞和蔡廷鍇的意見不一致。

當時陳看到蔣介石先後兩次派飛機來福州接蔡,怕他變卦,強調組織政府的人員已集中,各方代表已將到齊,時間迫切刻不容緩。他一麵分析發難後蔣介石在江西的“圍剿”部隊抽不出來,義旗掛出,西南、西北、華東、華北必然有人響應。

因蔣介石七、八年來的政治已弄得天怒人怨。一麵又過高地分析十九路軍力量,假使敵人以十個師的兵力來犯,十九路軍一個師可以擊敗敵人兩個師,加上紅軍的沿途阻擊,也有戰勝希望。即使失敗了,我們是抗日反蔣的,失敗也是光榮等語。

蔡廷鍇當即反對現在發難,力主再拖一、二個月看看情況,迨明年一九三四年一月間再動。他的主要理由從軍事方麵來說,認為蔣介石一定要用武力解決,兩廣半獨立形勢不可能出現,因為十九路軍聯絡了紅軍的關係,因此毫無和平希望。而當前部隊未調整,防務未布署,財政未籌措,後方防禦工事未構築,雜牌部隊未就範,內部敵人未肅清等等,引起會上七嘴八舌,議論紛紛,辯論不休。最後陳銘樞擺起老長官、老革命的架子,表示要革命就不怕犧牲,“丟那媽幾大就幾大,盡地一煲(粵語拚命之意),如再拖下去,不同意立刻通電的話,隻好把我們送南京立功去”等語。蔡廷鍇當時壓製情感,不予爭辯,認為事已至此,為顧全團體,明知敗亡,隻可同意提前發難。最後繼續討論了一係列難以兌現的政綱(這些宣言、政綱早由陳銘樞的智囊團王禮錫、胡秋原、梅龔彬、彭芳草等擬好)。蔡廷鍇始終認為事變的成敗在於軍事,而軍事主備如此疏忽,成功的希望非常小。他覺得陳銘樞這是在蠻幹。

11月20日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

上午9時在福州體育場舉行了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到會代表計廣東:黃琪翔、蔡廷鍇、蔣光鼐、許錫清、鍾喜焯、李章達、翁照垣、蔡省淵、徐名鴻、張文、何彤、舒宗鎏、曾蹇、丘島人、黃艮庸、潘光遠、盧任俠、麥朝樞、尹翠微等;廣西:李濟深、朱清等;安徽:徐謙、戴戟、餘心清、王亞樵、方範、章伯鈞等;福建:劉繼屏、何公敢、陳耀琨、林植夫、丘哲、陳碧笙、林崇墉、劉勉己、吳仲禧、葛越溪等;湖南:歐陽予倩、阮淑清、陳偉器、彭嶽漁(澤湘)、陳公培等;湖北:梅龔彬、孫華輔、胡秋原、劉劍米等;江蘇:羅家驥、許默生、湯西台等;浙江:陳伯璋(即陳公培)、張荔英、殷公武、李吳楨等;江西:程希孟、王禮錫、徐偉等;河北:萬燦;北平:關瑞平、魯秀英;四川:呂玉夫、劉幕冰;山東:王夫;山西:羅漢夫、彭信威等;河南:王谘清;陝西:方天中;甘肅:徐穆;新疆:高素之;西康:龔士奇;雲南:尹時中;貴州:譚誌賢、彭焱、胡蘊英;黑龍江:祁萬鍾;吉林:李培中;遼寧:張葆恩、張錫祓;察綏:方振武(姚礻是昌代);華僑:陳友仁、黃琬、李民欣、董冰如、李天敏;東北:王鳳起等,共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