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8章 福建事變(四)(3 / 3)

區壽年和張炎私語片刻,先後離開會場,符亦有口難分。未幾,有一輛卡車開來,將符送至陸軍俱樂部。

符到俱樂部後,以電話找張君嵩談話,商得張的同意,寫了一張名片,請他轉送給總指揮衛立煌,請衛與張君嵩將電話架通,以便直接聯係。當夜雙方電話線路接通,符立即請文朝籍通話,兩人講的是海南土話,無人聽得懂。符對文說:“蔡廷鍇已走,群龍無首,各將領皆無戰意,上午進行和談,本極順利,不料正在商談之際,因為蔣鼎文派兵兩團由洪瀨向區壽年軍攻擊,故和議暫行中止。請你立即向衛總指揮報告,如能轉請蔣委員長(蔣介石當時在建甌)立即命蔣鼎文軍撤出洪瀨,和平解決決無問題。”第二天中午,蔣軍撤走,於是十九路軍又找符進行協商,並公推趙錦雯出來奔走和議,符則留在泉州為質,數日後終得順利解決。

當時商談的條件大致如下:

(一)十九路軍所屬各軍須按原番號縮編為師,即第六卿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四十九師,照原編製名額呈報聽候點驗。

(二)師級以上如願深造者,資遣出洋留學;不願出洋者,給資遣散或調相當工作。

(三)團長以上將校,應由“中央”遴員接充;營長以下仍供原職

(四)團長級願深造者,可分別送陸軍大學特別班或中央軍校高級班學習

(五)編餘官佐士兵,分別補充入閩部隊缺額,其餘年老體弱者給資遣散

上述條款,經雙方同意後,立即移防整編,七十八師移駐莆田,其他各師則分別在惠安、仙遊等地整理和議既成,蔣介石乃派毛維壽為十九路軍總指揮,令其負督導整訓之責,同時並重新派蔣係親信的閩、粵籍軍官(多為黃埔生)充任師、團長,其人選是:第六十師師長陳沛,第六十一師師長楊步飛,第七十兿師師長文朝籍,第四十九師師長伍誠仁。符昭騫亦調任七卿八師四六八團團長。

十九路軍原有官兵,對於新任師、團長極不尊重,當符昭騫隨同文朝籍到七十八師師部時,特務營士兵就大聲說:“你看那個滿麵胡須的,是蔣介石的一等走狗。”文等隻有一笑置之。及符昭騫到團部到差時,集合全團官兵行布達式,士兵尚鼓噪不安;解散後,仍有向空中鳴槍的。數日後,宋希濂找七十八師三個團長談話,告以“奉委員長的命令,十九路軍紀律不好,盜賣武器,應即將武器收繳。”宋已預先在操場埋伏部隊,要七十八師士兵架槍做柔軟體操,伏兵一擁而上,很順利收繳了武器。再過數日,七十八師北開河南歸德,六十師移駐開封,由河南綏靖主任劉峙負責督導整訓。六十一師及四十九師則仍留在閩南歸福建綏靖主任蔣鼎文督導整理。分別移防以後,又派來大批軍校出身的幹部,將原有營連長一律撤換,至此,十九路軍被徹底消滅。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裏曾提到,中國地形多山水,這些山水將中國分割成許多小塊的地區。這樣的環境,比歐洲更容易形成割據。但是恰恰相反的是,不適宜割據的歐洲卻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國,而適宜割據的中國卻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原因,主要在於人的製度,特別是中國曆來的大一統的思想所造成的。這種思想不但中央領導人有,就是普通的民眾的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形成一時的割據局麵,各個割據政權的領導人最熱衷的就是擊敗其他軍閥,統一天下,以獲得名正言順的統治地位。這就是福建事變失敗的曆史傳統原因。而福建事變的失敗第二個原因,就是李濟深的旗號有問題。李濟深周邊所形成的反蔣小集團,絕大部分是國民黨的老黨員,以曾追隨過孫中山為榮,隻認國民黨的旗號。但是福建事變,李濟深卻打出了“生產人民黨”的旗號,得不到這些人的認同,很多人因此沒有支持李濟深,甚至反戈一擊。1949年時,李濟深發起組織新黨時,隻能打國民黨的旗號,但為了和老蔣的國民黨相區別,而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就是現在的“民革”。第三個是內部派係林立,有李濟深派和陳銘樞派的爭權奪利,也有臨時收編的地方實力派的離心傾向。在國民黨特務的收買和分化瓦解下,最終完蛋。這其中,黃浦一期的範漢傑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他的穿針引線下,十九路軍的所有軍、師長都倒戈了。後來範漢傑在功德林,雖然表現積極,但在十九路軍老人的反對下,很遲才被特赦。第四個就是紅軍沒有及時出手相助。福建事變爆發後,******立即上書中央,要求馬上集中部隊,不去打敵人的碉堡工事,利用老蔣抽調部隊平定閩變的有利時機,穿出國民黨軍後方,縱橫馳騁於浙、蘇、皖等國民黨中心地帶,吸引國民黨軍回援,以便各個擊破。老蔣也為此十分擔心,怕紅軍來這一手。但是博古、李德一心要進攻國民黨的碉堡工事,沒有采納******的主張,最終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