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郭威監國(1 / 2)

昨晚,郭威和魏仁輔一起喝酒聊天,相談甚歡。

今日一早,郭威起來覺得神清氣爽,精神百倍。

用過早餐之後,郭威看了看那兩個小家夥,還在睡覺,便出門上朝去了。

朝廷之上,百官分列左右,郭威拿出一本奏章,朗聲說道:“既然大家都認為該裏徐州節度使劉贇為帝,老夫這裏寫了一份奏章,大家看一下,如果可以的話,咱們推太師馮老為首,依次在上麵簽上自己的名字,奏請太後,這樣如何?”說完便將奏章遞給了太師馮道。

馮道看了兩眼,第一個簽上了名字。群臣大概看了一下,心想:當朝最有權威的兩個人,一個提議,一個簽字,那我們這樣的小人物,還是隨大流吧,也都紛紛動筆署名。

奏章在大家中間來回的傳遞著,一會兒名字都簽好了,郭威就命近侍呈入後宮。

不多時,李太後下旨,召馮道、郭威入後宮,同意了大臣們的請求,立劉贇為帝。

於是命人找來原翰林學士範質起草誥書,說清事由,送於徐州,召回劉贇來汴梁繼承大統。

又數日,郭威攜範質所寫誥書奏請太後,派遣太師馮道,及樞密直學士王度,秘書監趙上交,同赴徐州,迎劉贇入朝。

李太後一番思量,便答應了。

馮道一聽,大吃一驚,去找郭威說道:“我已經年老,如何去的了徐州?”

郭威微微一笑,說道“太師德高望重,無人能及,此次出使徐州,迎接新君,太師不做個表率,誰還能勝任啊?”

其他大臣聽了郭威一番話,認為很有道理,都點頭附議。

馮道在眾人一番恭維之下,便答應了此事。

第二天清晨,群臣在郭威的帶領之下,紛紛走出汴梁城門,前來送別馮道、王度、趙上交三人。三人攜帶誥書,在護衛陪同之下,啟程去了徐州。

郭威送完他們,又回到宮中,說新皇到達汴京,還需些時日,國事不可擠壓,請李太後臨朝聽政。

其他大臣都沒什麼意見太後也便答應了。

李太後聽政之後,便賞賜群臣:升王峻為樞密使兼右神武統軍,王殷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郭崇威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曹威為步軍都指揮使。

忽然接到了來自兗州的奏章,原來是節度使慕容彥超,抓住了前飛龍使後匡讚,已經押送汴梁。

待後匡讚押解抵達,便送往法司,與劉銖、李洪建兩人,一並審訊,再行定罪。

後匡讚與蘇逢吉、李業、閻晉卿、聶文進、郭允明等同謀,令散員都虞侯奔德等人下手,殺害大臣楊邠、史弘肇、王章三人。

劉銖、李洪建聽信李業等人,屠害楊、史、王並郭威、王峻五人家屬,供據確鑿,罪該問斬。

整個汴梁政變所有主謀從犯,隻有李業尚未抓獲,逃往陝州,郭威便勒令節度使李洪信,速速捉拿,送往汴梁。

李業奔赴陝州時,節度使李洪信知道李業闖禍,不敢容納。

李業無法,隻能再向西奔命,路過絳州,因為身上攜帶錢財過多,被賊人盯上,行至人少之處,被賊人殺死,奪了錢財。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啊。李業自己作孽,最終遭到了報應。

李洪信接到郭威命令,害怕連坐,派人抓捕,仔細一查得知李業已被盜賊所殺,隨即派人前往汴梁,稟明清楚。

既然李業已死,也無需再等。

劉銖、李洪建、後匡讚,同日處斬,並且梟下蘇逢吉、閻晉卿、郭允明、聶文進首級,懸於市集,以示眾人。

至此,後漢承祐三年年底,持續大半個月的汴梁之變,算是結束了。朝堂動蕩不已,百姓人心惶惶,郭威率軍進城,恢複秩序,穩定民心,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形象,同時也利用了這次政變,將自己的心腹提上高位,這些都為他以後的稱帝做好了鋪墊。

轉眼已到了農曆臘月,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忽然,汴梁城外飛馬來報,遼人乘中原朝廷動蕩,已發兵入侵,鎮州(今河北石家莊市)、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危機,希望京城調派軍隊前去支援。

太後思前想後,命令郭威統帥眾軍,北征契丹。

國事暫時委拖竇貞固、蘇禹珪、王峻,軍事由王殷暫代,又授翰林學士範質為樞密副使,參讚機要。

又過數日,一切就緒,郭威叮囑了羅博一番,讓他好好照看郭屹,又名侍衛們嚴加注意附院安全,便帶領大軍五萬從汴梁出城。

一路上,車馬喧囂,浩浩蕩蕩直奔澶州(今河南濮陽)。

此時正值隆冬時節,北國大地一片銀裝素裹,掩映著燦爛的陽光,甚是晶瑩可愛。一陣涼風簌簌吹過,搖得鋪了一地的枯葉也似翩翩起舞,搖得滿世界的雪花也在蹦蹦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