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騎著黃龍駿馬,走在隊伍最前方,見此情景,頓時感慨萬千。
轉眼已度過黃河,進入澶州境內,郭威命令安營紮寨,在此修整。
夜裏,一群士兵從一處營帳內悄悄鑽出,四散開來,急忙忙地又鑽進了其他不同的營帳內。
清晨,下令埋鍋造飯,飯後即刻啟程。
忽然間,軍營中傳來一陣躁動。
郭威放下手中的碗筷,立馬出了營帳,要去看個究竟。
可郭威剛一出門,一群士兵將其圍了起來,叫喊道:“那劉贇算什麼?隻不過是高祖皇帝的養子,這天下應該由郭公您來做。”
郭威一臉驚愕,正準備伸手推辭,那些將士又開口說道:“郭公,論功勞怕是高祖皇帝都不及您,這天下本來就該有您坐的,劉知遠也不是什麼正統。”
“是啊!郭公,劉氏皇帝不感念功臣,擅殺有功之士,讓我等心寒啊!”
“不僅如此,此番事端,若不是郭公您及時撥亂反正,怕是百姓又眼橫遭禍端了”
“郭公,您來當天子,正是眾望所歸,百姓日思夜想之事啊。”
……
一群人七嘴八舌,根本不讓郭威回答。
這時,有人已經扯下黃旗,從後麵披在了郭威的身上,眾將士一看,全部跪倒在地,高呼萬歲。
郭威不知如何是好,神情張皇的跑進了營帳之內。
等眾人漸漸安靜,郭威才出了營帳,麵對著將士們說道:“大家不要吵鬧,此事隻是你們同意是沒用的,還是待我還朝,稟明太後,問詢群臣,那時才能定奪。”
將士們一聽,立即響應道:“好,但聽郭公調遣!”
郭威便率領眾人南歸汴梁,沿途禁止喧擾百姓。
卻說樞密使王峻,馬步軍都指揮使王殷,本都是郭威的心腹,一聽說澶州那裏兵變,心想:仁輔的計策已經開始實施了,郭公此次再回汴梁,必會榮登九五。
兩人商議之後,當即派馬軍指揮使郭崇威,率領騎兵五千人,馳往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市),明著說是保衛劉贇,暗地裏是另有圖謀。
等過崇威出發後,王峻、王殷又和丞相竇貞固、蘇禹珪等人商議,出迎郭威。
竇、蘇兩相,本來就有些中庸懦弱,況且手裏又沒有兵權,怎麼能與郭威對抗,隻能聽之任之,承認下去了。
兩人將此消息呈報給後宮李太後,此時,靠她一介女流,也沒有辦法,隻能在宮中暗自哭泣。
竇貞固、蘇禹珪已與王峻、王殷等,出了汴梁城。來到七裏店,迎接郭威。
一等到郭威到,便在急忙跑過去迎接,以表恭敬。
郭威看前方有人前來,便下馬相見,寒暄了幾句。
竇貞固與蘇禹珪互相看了一下,從懷中捧出一篇勸進文,所有朝內百官,一並署名,願奉郭威為皇帝。
郭威心裏很是欣喜,但嘴上謙遜地說道:“朝中同僚之心,老夫心裏已知曉。但沒有太後的誥敕,我等怎麼能輕易獨自做主呢?”
竇貞固、蘇禹珪二人立即入城,郭威以未奉誥敕為由,和將士們駐紮在城外的皋門村。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竇貞固、蘇禹珪二人回到宮中,報明太後。
李太後心道:事已至此,也無力反抗,早日答應,郭威看高祖的份上,可能還會不為難自己。
便於竇、蘇商議,起草一道誥文:
樞密使侍中郭威,以英武之才,兼內外之任,翦除禍亂,弘濟艱難,功業格天,人望冠世。
今則軍民愛戴,朝野推崇,宜總萬機,以允群議。可即監國,中外庶事,並取監國處分,特此通告。
次日黎明,宮中遣人來到郭威營中,當麵宣讀誥文,先命郭威以監國之名,總攬全國政事。
有人會問,郭威率軍回城,那契丹入侵該如何?
其實,這些都是魏仁輔的計謀。
假意推劉贇為帝,將其騙出徐州,來汴梁繼承皇位。待離開他的地盤,再命人在路上阻截,取其性命便會易如反掌-----此其一。
借傳旨之名支開太師馮道,沒了這位位高權重的人,那朝中群臣沒人再會阻撓----此其二。
命人假傳軍情,皇室、群臣必會依賴郭威,郭威領軍出城----此其三。
營中號召將士,共推郭威為帝,黃袍加身----此其四。
如此,郭威先為監國,三讓三辭之後,便可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