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高樂想的是馬明的去向,徐進已經到了西域,那馬明的去留就在皇帝的取舍之間。對於這個皇太孫,高樂也不好判斷。曆史不是高樂的強項,能記得也就是課本上的那點東西。雖然記憶很清晰,但是太簡略了,好像好多地方也不太對勁。比如“靖難”,民間並不忌諱這個話題,還有的平民百姓大談特談,甚至士子出身的王大人也認為是一場正義的戰爭,感覺上並非虛言。
對於去西域,能為大明鞏固疆土、百姓少遭罪、為後代留一份穩定的土地資源盡一份力量,高樂深感榮耀。隻是皇位更迭,一朝君子一朝臣,落下張居正那樣的後果是高樂不想看到的,也是盡量避免的。可現如今上了船,何時才能急流勇退呢?
趙萱身體恢複得很好,可是她和孩子絕對受不了一路萬裏的風霜,而且那裏也還不太安定。到時候家裏就剩下她和大姐還有兩個孩子,外加三個小妹,想起來就難受。大姐夫被派去漠北兩年,那裏確實需要很多熟悉草原的老將領軍,好在沒有什麼危險。
高樂拜訪了徐大人,懇請徐大人幫忙照顧,徐德勇欣然同意。徐夫人堅決要將他們接入府中,也熱鬧一些。最後徐大人建議就在徐府邊上弄個院子,方便照顧,高樂推辭不過,隻好同意了。
“世侄,你不用客氣,也別擔心。徐進的孩子也在,他們正好就伴兒。你們和徐進在那邊多注意,我也老了,不會離開天津衛,等你們回來他們也都大點兒了。父一輩子一輩的交情,也是難得。”
“我隻是擔心伯母太疼他們。”高樂笑著說,“如今形式皇上必定定都北京,這裏是東大門,沿海的清寧和繁榮皇上還指望你呢。”
“四虎的船隊此次功勞甚大,與鄭大人下西洋有一比。”
高樂恭恭敬敬地說:“那是無法比的,鄭大人下西洋揚我國威,四夷鹹服。四虎的船隊隻是開中法的應用。皇上英明,深謀遠慮,這支船隊才有今天的成就,而且今後也可就近運些貨物,繼續為北地支援糧草和人員。現在想來,對當初皇上的決定深感欽佩。”
“我們走後,煉丹坊那邊無人照顧,很多病人又需要這丹藥,宮裏的也不能斷了,我等希望宮裏能派人接手生產。您看呢?”
有高樂去西域,徐德勇真的很放心徐進。
永樂17年元旦過得並不輕鬆,張四虎和邢增輝忙著交待船隊事宜。煉丹坊那邊也要清理,教授幾個太監丹藥製法。小院自然要留著,這是他們的根,有些東西也要收拾好了。
三個小妹妹死活要和他們一起走,最後沒法,大家隻能同意。女孩家的心事趙萱自然看得出來,這事兒隻能順其自然。不能隨夫君西進,趙萱的心情無法用言語表達,不過也是沒辦法的事。作為妻子能為船隊盡些力,算是一些安慰,不過這些日子也是十分癡纏。
清點家產,還真不少。寶鈔十萬餘貫,黃金一萬三千兩,存糧也有不少,手裏還有大量的鹽引。如此大量的資金是不可能帶到西域的,虧了張四虎這次航行得到的銀子全換成人了。
高樂真希望能辦家銀號,搞彙兌業務,可是那會和大明寶鈔衝突。說實在的,大明的金融體係確實是有問題,寶鈔的發行問題更多。采用銀本位可能會簡單些,可銅錢數量太少,還大量流出,到時候可能更糟糕。他們真正的硬通貨是鹽引,黃金也能帶點。
養船隊和貿易根本用不了那麼多銀子,最後大家商議結果就是辦蒙學,繼續擴大海河書院,免除困難學生的學費,對軍戶子弟降低收費標準,盡量招收孤兒,提高教員的待遇。趙萱和邢增輝的目標是打造一支穩定的船隊,在此基礎上盡可能的投入海河書院,培養人才。
二月初,徐府邊上的院子已經整理好了,三間正房,四間廂房的小院子,十分幽靜。側麵開了個小門,可直通徐府。高樂夫婦和大姐帶著孩子搬了進去。眼見出發在即,大家給他們更多的相聚時間,盡量不去打攪他們。而從北京傳來馬明的消息讓高樂靜下心來,和妻子孩子渡過難得的一段時光。
今天中午四虎和增輝來蹭飯,高樂下廚,炒了幾個菜。邢增輝幫廚,他的刀功非常好,開飯館時也是他掌勺,隻是覺得在菜品搭配和創意上總有很多像高樂學的地方。小院的這些人沒有請下人的習慣,家務從來都是大家一起做。
大姐過來也是幫著小兩口照看一下孩子,她的兒子快三歲了,虎頭虎腦,招人喜歡,跟這些叔叔姑姑們好極了。現在更是天天纏著高樂,小嘴說個不停,時不時還去逗逗小弟弟,一本正經教他說話。今天看見高樂做飯,早早的就坐在他的小桌邊等著,難得有那麼好的耐性,看得他媽直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