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術語

十二經脈

指人身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包括手陽明、手少陽、手太陽、手太陰、手厥陰、手少陰、足陽明、足少陽、足太陽、足陰、足厥陰、足少陰共十二經脈。十二經脈運行於一身內外,遍布各處,不論是四肢、軀幹、內髒無所不到。這十二經脈同人體內的髒腑均各有聯係,是人身血氣外運、內外統一的主要循環通路,所以又名為十二正經,並以此構成經絡學說的主體。

古人觀察天地間陰陽的變化和其大小的發展過程,發現陰陽的消長各可分為三個階段。陽的方麵:少陽是陽氣之始,太陽是陽氣之盛,陽明是太少兩陽相合而成;陰的方麵:少陰是陰氣初生,太陰是陰氣隆盛,厥陰是太少兩陰之交盡。這樣這將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再配屬手足而成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合為十二經。這種陰陽的概念與人體的部位和髒腑的屬性相配合,以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髒為陰作原則,結合經絡的循行分布與內髒的關係,定出了十二經脈的名稱。例如循行於上肢有關,所以定名為手太陰肺髒有關,所以定名為手太陰肺經;循行於上肢外側前緣的經脈,因其和大腸經。其餘類推。

十二經脈都有一定的順逆循行方向,並且相互銜接彼此通氣。據古籍載,“手之三陰,從髒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這種循行的走向規律,若以軀幹為中心,則手三陽、足三陰自肢體的遠端行向軀幹,是向心性的經脈;手三陰、足三陽自軀幹部走向四肢遠端,故是遠心性的經脈。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十二經脈可以溝通表裏內外和通行營衛氣血,溝通四肢百骸、頭麵軀幹,五官九竅,將人身組成一個上下左右、內外統一的有機活體,十分重要。根據經脈和髒腑的關係,還可以探究和判斷人的病理狀態,在臨床上有診斷必治療的重要價值。

人皮麵具

傳說中的一種易容工具,將之套在頭上可以變換麵目,喬裝他人。武林中許多高手皆擅此道,在江湖上行走時廣泛使用。在古龍《武林外史》中,王憐花便是製作人皮麵具的高手。唯此麵具製作工藝均未詳述,因難知究竟。

八仙迎客

亦稱“八仙郊迎三百裏”,是江湖上一種迎接賓客最隆重的禮節。主家多數是一幫之主或德高望重的人物。而負責出迎的八人或是本幫內武藝高強之人,也可能是客人身份,為表示對主人和所迎貴賓的尊敬而甘願充當主家的知客。八人分四對去遠道迎賓,所迎接的貴賓聲望、身份須在主人之上。(見梁羽生《廣陵劍》)

三象歸元

武學術語。三象歸元之說,在於研究神、氣、脈三者之間的關係。有人主張“神與脈合”,有的則側重“神與氣合”,有的主張舍氣從脈,有的主張“氣脈精神,天人合一”,不同的主張形成了不同的練功心法,不同武學流派由此而生。(見梁羽生《聯劍風雲錄》

三刀六洞

幫會規矩。如果做了無可挽回的錯事,請求對方恕罪,就得用利刃在自己的身體上對穿三個窟窿,此之謂“三刀六洞”。這是一種僅次於自盡的自我刑罰。黃河大幫會副盟主楚大鵬等在宮錦雲麵前曾以此法賠罪,乞求其父黑風島主援手救治幫中兄弟的化血刀之傷。(見梁羽生《鳴鏑風雲錄》)

三清弟子

指道教弟子。三清,係道教所尊的三位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道書說此三神居天外仙境,稱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太清。一般將道家人稱為三清弟子。諸葛寬以此稱呼席大千。(見諸葛青雲《武林三鳳》)

大內

指皇帝宮殿。《舊唐書·德宗紀上》:“天寶元年四月癸巳生於長安大內之東宮。”另一意義專指漢代京城內的倉庫名。《史記·景宗本紀》:“置左右內官,屬大內。”武俠作品中的大內高手,即指皇宮內負責警衛的武功高強之人。

大吹法螺

法螺是一種海中的軟體動物,殼為螺旋狀。大者於螺頭穿孔吹之,發聲可傳遠,吹之嗚嗚作聲,自古為佛事和軍用的樂器。“大吹法螺”被後人引申為吹牛之意。段譽對南海鱷神胡亂吹牛哄得他信以為真,心下自嘲自己“大吹法螺”。(見金庸《天龍八部》)

萬裏行屍

屍體被趕屍人趕著行走,江湖上稱之為“萬裏行屍”。據說湘西一帶,有專以趕屍為業的人,如“僵屍門”即屬此類。經趕屍人作法,死屍便聽從指揮,要走便走,要停便停,縱然是三伏天,行屍十天半月,也不會腐臭。這一行有很多禁忌,神秘詭異之至。路人若是碰到萬裏行屍,便得遠遠避開,切忌和趕屍人講話。(見梁羽生《聯劍風雲錄》)這種現象並無科學依據,乃小說家之杜撰,不足為憑。

門規

又稱戒條,是某門派自掌門人而起都須凜遵的行為規則,大致為不得欺師滅祖、奸淫好色、色結妖邪一類內容。有些門派清規戒律甚為繁複,如華山派有七戒,恒山派有五大戒律。(見金庸《笑傲江湖》)

馬眼子

江湖行話。即專門四下探訪名馬的人。憑著一雙飽具經驗的眼睛,再加上一張油滑善辯的嘴,無往而不利。“馬眼子”周江曾企圖說服寇英傑將寶馬墨水仙賣給玉觀音鄔彩菱,卻碰了一鼻子灰。(見蕭逸《馬鳴風蕭蕭》)

開口笑

武林幫派之長樂幫中酷刑之一。以一根木棍撐入人口之中,自咽喉起碼塞至胃,一時不得便死,苦楚難當。(見金庸《俠客行》)

天龍八部

佛教名詞。佛經說擁護佛教的有諸天及龍神等八部,經常參與聽佛說法。《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非人,即形貌似人而實際不是人的眾生。)天龍八部即“非人”,包括八種神道怪物,因以“天”及“龍”為首,故名。八部者,一天,指天神;二龍,指龍神;三夜叉,食鬼之神;四乾闥婆,隻食香氣的樂神;五阿修羅,執拗而善妒之神;六迦樓羅,食龍之大鳥;七緊那羅,頭上生角的樂神;八摩睺羅迦,大蟒神。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的個性和神通。金庸將“天龍八部”作為他一部小說的名字,小說寫的是北宋時武林中的故事,其中並無神道精怪,借用此名是象征書中那些性情各異的塵世人物。

夫妻臉

一對夫妻生活久了,兩個人的相貌會變得相似,名之“夫妻臉”。與之相類似,又有“朋友臉”。妙手李天回見到大風堂的趙簡和上官刃時,大感驚訝,認為是極難見到的“朋友臉”,於是以高超的手術將二人麵貌互換,趙簡的身份成了上官刃,上官刃成了趙簡。後來,變成上官刃的趙簡利用易容後形象,打入四川唐門老巢唐家堡,甚至連自己的兒子趙無忌都認不出來而險些釀弑父悲劇(見古龍《白玉雕龍》)。現代科學已經注意到所謂“夫妻臉”的現象。

五行

中國傳統哲學的範疇之一,包括金、木、水、火、土五個構成萬物的元素。這五個元素的性質相生與相克,因而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製約的規律。“相生”意味著相互資生、助長,如,木生火、之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意味著相互製約、阻抑,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說”在古代運用廣泛,統治者視為治理山川國家的法則,兵家以五行述勝負因素的相互關係,醫家用來觀察人病理變化,辯證施治,拳家以五行結合拳式和人體,用以解說拳理和鍛煉法則。如以五行的形態、性能、方位為基準,將某些基本拳式配組為五行係統,作為構成拳式、拳招等的基本動作。五行中“木”可以彎曲、伸直,那麼形意拳中直線出來的崩拳就屬木;劈拳如斧頭下劈,而金屬屬“金”,那麼形意拳中的劈拳便屬金。此外,五行各自的分布方向是南方火、北方水、東方木、金方金、中央土,所以太極拳中將步法中“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作為五行。

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來解釋拳理,攻防依此而設計,便產生了五行拳。形意拳譜說:“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鑽拳之形似電,性屬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彈,性屬土。”這樣,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劈拳能生鑽拳”,也就是能由劈拳動作轉接為鑽拳動作,依此類推。這種理論,使五行拳的動作規範化、程式化,如果用於實戰,則將大大拘泥了。此外,在武俠小說中還多處出現以五行原理而設置的各種花木陣、土石陣或者刀劍陣等。根據相生相克的關係,組織起程序化的陣式是可能的,但如果說一踏入所謂陣中,頓時令人心智迷失,樹木土石皆“活”了起來,則屬無稽之談。

丹田

人體部位之一。丹田共有三處:兩眉之間的印堂穴為上丹田,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為中丹田,臍下一寸三分處為下丹田。丹田是元陽之本,真氣生發之處,人體生命動力之源泉。能鼓舞髒腑經絡氣血的新陳代謝,使之流轉循環自動不息,生活因此得以保持,生命亦賴以相繼。故丹田有“性命之祖”之稱,也稱之“十二經之根”、“五髒六腑之本”。又因為丹田是“呼吸之門”,又是任、督、衝三脈所起之處,全身氣血彙集之所,故此又稱為氣海。古代醫家十分重視丹田的作用,“陰陽闔辟存乎此,呼吸出入係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髒皆潤。此中一線不絕,則生氣一線未亡。武術家認為:“練成丹田混元氣,走遍天下無人敵。”丹田之氣由精產生,氣又生神,神又統攝精與氣。精是本源,氣是動力,神是主宰。丹田內氣的強弱,是決定人的盛衰存亡的關鍵。一旦內功練成,內氣可收可發,收時內氣堅凝於腹臍之間,發則氣隨意轉,力從氣均無所不至。用之於技擊之中,隨意運行發放至身體所需要的部位,其威力甚大。在武俠小說中,形容武功大成者每每氣海(即丹田)湧動,力量忽如排山倒海般而出,係誇張之語。

內家1

剛隱於內的武術風格,或以內功為主的武術家,或“以靜製動”的拳術。一般將武術兩大流派之一的武當拳稱為內家。從明代起武術界始有內外家之說,而以清初黃宗羲所撰《王征南墓誌銘》中始記載內外家之分。他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至清時,有人將太極、形意、八卦劃為內家,少林等多種拳術劃為外家。《國技論略》載:“南派------其中以太極為主,又有八卦、形意兩門,與太極拳為一派。北派門類甚多,其尤著者為彈腿、查拳、八番、長拳、迷蹤、二郎短打、地趟、八極、批卦等。”內家拳曆史上被認為起於明代道士張三豐。今之所謂內家拳的代表拳術是太極拳,由清康熙時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據戚繼光《拳經》創編而成,後衍傳有陳式、楊式(楊露禪傳)、武式(武禹襄傳)、孫式(孫祿堂傳)、吳式(吳鑒泉傳)等家。後代一些造詣高深的武術家,一般都是內外雙修,既長於內功,也精於搏擊。武俠小說中,有些過於誇大內容的“內功”,可於無形中發也飛沙走石、摧花折樹之力,屬於妄談。參見“外家”條。

內家2

俗稱方外人為外家,俗家人為內家。也有稱方外人為內家,俗家人為外家。

內家3

俗稱習武之中在家修煉的為內家,行走江湖的為外家。

打尖

江湖唇典。意指旅人中途吃飯。如小說《紫拐烏弓》中,少俠吳湘到泰安城高升店,店小二迎上來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坐

習武的種入門方法,即閉著眼睛盤足而坐。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種。打坐的基本內容有三:不動心,數息,破生死關。這些也是學習正宗武術的三個基本條件,否則,武功再好,亦隻能算野狐禪。

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為臣足。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臣民則效指揮如意之勢。儒家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便是這個意思。有些人練習技擊,平時一切本極從容,一旦倉猝應變,立感受氣息上浮,手忙腳亂,雖技擊工深,終難收效於頃刻。此即心動氣散之相。倘能出生入死心不為動,技擊自達神化之境。

數息本是道家修養法,佛門亦然。初學技擊者,必先使氣脈沉靜,直達氣海,拋卻萬念,靜聽氣息之出入,默記其數,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記數太多,以免神昏心亂。比數息進一步的是聽息。一掌既出,好似有氣自肩腋而來,直貫掌緣五指之尖,靜心聽之,臂彎指掌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數息和聽息練到一定火候,則無論如何跳躍,氣亦不致辭喘促,下實則上輕。

生死之關,為眾生之大關鍵。武功經絕是與克敵製勝聯係在一起的,質而言之,即曰“殺人之術”。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關,則臨敵時毫無畏怯,即使敵人筋力勝過自已,也能靜以待之,乘虛而入,如操勝券。

東廠

官署名。明成祖於永樂18年(1420年)在京師東安門北設立東廠,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事,采用特務手段監視官員,鎮壓人民。用宦官提督,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察院之第二、第三人充任;設帖刑官二人,由錦衣衛千戶、百戶充當;隸役、緝事等官校亦由錦衣衛撥給。諸事可直接報告皇帝,權在錦衣衛之上。東廠內有不少武林強人,常於半夜三更潛入文武百官私第窺探,內閣大員聞之色變。明朝成化年間,東廠曾和錦衣衛一同奉旨查抄吏部尚書唐國瑞府第。

白馬非馬

古時公孫龍學派的名辯命題。他們認為“白”是命“色”的,“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幹,“白馬”就是“白馬”,不能說“白馬是馬”。隻能說“白馬非馬”段譽嫻於此學,頗有論辯之才。曾以此詰難南海鱷魚,使這個文墨不通的南海鱷神如墜五裏霧中(見金庸《天龍八部》)

外功

所謂外功者,乃專練剛勁,如鐵臂膊等。這種功夫製人有餘,自衛則不足了。內功是專練柔勁,行氣入膜,以充全身,雖不足以製人,可是練到爐火純青的時候,不但拳腳不能傷其毫發,就用刀劈劍刺亦難使其毫發,就用刀劈劍刺亦難使其受損。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乃內外功之總括。如以《易筋經》論,“揉”為內功,“打”為外功;就太極拳而言,太極之“形”為外功,太極之“功”為內功。內功隻有積精累氣一條正路,氣在丹田任督間流行者為內功,亦稱道功;由丹田積累而運達四肢全身筋骨皮者為正宗外功,此外還有一些不知運氣的鄉下土把式以及旁門左道的外功。內功為武術之體,外功為武術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