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缺點(1 / 1)

自懂事以來,年幼的褚英便一直隨父親征戰南北,並且練就了一身武藝,這讓他的性格裏麵陽剛與霸氣占據了過多的比重,而柔情與隨和幾乎無處可覓。

褚英19歲的時候首次帶兵打仗。《清太祖實錄》記載:萬曆二十六年,褚英率兵征東海女真安楚拉庫路,收取20多個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賜號“洪巴圖魯”。

接下來的幾年中,褚英的地位開始迅速上升。萬曆三十五年,褚英28歲,在烏碣岩之戰中,立下大功,被賜號阿爾哈圖土門。第二年,褚英率軍進攻烏拉,攻克宜罕山城。旋因居長,屢有軍功,被授命執掌國政。這一年褚英29歲。

然而褚英的汗王之位並非自此一路坦途,正當他貌似已然勝券在握之際,卻被努爾哈赤幽禁於高牆之中,而後處死,終年36歲。

那麼努爾哈赤為何要將這位驍勇善戰的皇子委以重任後,又將其殺掉?

關於努爾哈赤殺子一事,流傳著這樣的一個傳說:故事發生在明朝與後清之間的薩爾滸之戰中。當時的情況是明軍以人數的絕對優勢將後金合圍,對此,努爾哈赤並無任何畏懼之念,並決心終以一路突破明軍的包圍,直逼西向。

八旗軍行進到薩爾滸附近的山巒後人困馬乏,於是停下來露營,而明軍也在對麵不遠處安營紮寨。見此狀,努爾哈赤決定派人前去刺探軍情,以便在交戰中知己知彼。作為長子的褚英率先出馬,他一路潛伏,終於到了能夠看清明軍營地陣容的範圍內,仔細一瞧竟驚出一身冷汗,原來明軍的人馬陣容遠比他們想象中的壯觀,想要突破明軍的重圍基本不可能。

隨後,褚英跑了回來,滿頭大汗、氣喘籲籲地對努爾哈赤彙報:明軍來勢凶猛,旌旗如林,火炮弓弩無數,兵馬多如草梢,正嚴陣以待。此言一出,八旗將領們頓時慌了神兒,開始不知所措。

努爾哈赤見此狀頓時大怒,他大聲嗬斥褚英:“你竟敢謊報軍情,長敵軍士氣,動我軍心!?”褚英不解,他本是如實稟報,不想父王不自量力,最終被明軍殲滅,於是據理力爭。見此狀,努爾哈赤暴跳如雷,於是下令:“將褚英拉出去斬了!?”就這樣,長子褚英因擾亂軍心被處死。

明軍的重圍仍要突破,於是努爾哈赤便派其二子代善繼續打探敵方軍情。就在褚英被斬悲劇的渲染下,代善來到明軍營前,他看到的是與褚英陳述中相同的場景。

代善想,若是他回去實話實說,那將會得個與褚英相同的命運,但事實卻果真如褚英所言,敵軍陣容十分強大,想要突破重圍絕非易事。反複揣度,代善終於想到一妙計。回抵後,代善對努爾哈赤彙報:“明軍兵馬確實多如牛毛,但在我看來,他們都是一些有身無首、不堪一擊的草木之兵!?”

聽聞此言,努爾哈赤頓時喜笑顏開:“我們同一群有身無首的人打仗,還用怕什麼!?”結果在那次戰役中,八旗軍隊與明軍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大獲全勝,將薩爾滸之戰譜寫成了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大戰過後,努爾哈赤雖戰敗了明軍,但卻因殺死了自己的長子褚英而懊悔不已,於是這山便成了“悔山”,久而久之,“悔山”成了“輝山”。

殺掉褚英後,努爾哈赤曾派人去找過他的屍首,然而因為洪水泛濫,褚英的屍首並沒有找到,於是努爾哈赤下令挖河繼續尋找。久而久之,這裏便成了“挖河木”,後來被叫做“窪渾沐”。最終,褚英的屍體終於被找到,於是那處地方被稱為“得骨”,成了如今的“得古”。

此外,埋葬褚英屍骨的山溝就叫做“埋頭溝”,後來被喚作“滿堂溝”。

蘇七月聽著暄暄說完打了個寒顫,弄了半天皇上將胤襸發配到了一個叫“埋頭”的地方?

難怪暄暄都說晦氣呢!這倒黴催的!這地方聽著就不吉利啊!

不過也不知道怎麼的,蘇七月聽著這褚英的故事怎麼就想起來當今的太子胤礽了呢?不對,該是大阿哥!

這褚英性格孤傲、專橫,心胸狹隘,努爾哈赤深知長子的毛病,但看在褚英功績累累且驍勇善戰,讓其執掌國政,並希望褚英能夠在攬得如此大權後,改掉心胸狹隘這一缺點。

但是這個缺點卻是致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