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神話(2 / 2)

接詔書的蒙恬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一聲令下,數十萬大軍向那片廣袤而神奇的草原進發了。

名將就是名將,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蒙恬一世英名豈是白來的,他的大軍一路所向披靡,威不可擋,不消幾個月就把匈奴趕到遙遠的北方去了。

匈奴人是跑了,但秦始皇的臉上卻並沒有笑容。因為他在考慮一個問題,匈奴隻是為避我軍鋒芒而逃走了,等我軍撤退後,他們還會來的。你來我走,你走我來,非要被他們活活托累死不可。

由此可見,那些看似粗魯野蠻的匈奴人也不是傻瓜,居然這麼早就發明了“遊擊戰術”。

遊擊戰術的靈活性和時用性,我們看近代中國革命史就可以做大致了解。武俠中常有這樣一個句話:敵不動,已不動,敵一動,已先動。這裏可以改成:敵不動,已就動,敵一動,已先撤。

打不起,還躲不起麼?反正就是不和你們正麵交鋒就是。

如何才能更有效的防止匈奴的騷撓呢?

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的秦始皇,突然眼前一亮,一個大膽的想法油然而生。

從隴西的臨洮到遼東將原秦、趙、燕的北邊長城連起來,做一條人工屏障,徹底把匈奴關在國界之外。

多麼偉大的想法啊,單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為什麼能奪得天下了。他太富想象力和創造力了,隻有敢於拚搏敢於創新的人才會取得成功。

秦始皇的設法的確是不錯的,他甚至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都做好了守江山的打算,真可謂高瞻遠矚。有了這樣一條萬裏長城的存在,那些匈奴隻能望“城”興歎了。如果放在今天來看,他的發明不但可以獲得吉尼斯獎,甚至還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了。

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秦始皇當時突略了一個最為關鍵的條件,那就是在當時科學技術超級落後的時代,沒有車子,沒有電器,什麼現代化的工具都沒有,要修建這樣一項舉世聞名的大工程,都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和財力。

修建萬裏長城一共死了多少人,現在我們已無法統計,但有史學家說,萬裏長城是人們用屍骨堆積而成的,這並非空穴來風。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念長城之悠悠,哭冤魂而淚下。

至今流唱的孟薑女哭長城,何等的淒涼,令人幾不可聞。但在那時,象孟薑女丈夫這樣為修長城而累死困死餓死的人數不勝數,又是何等的無助。

總之,孟薑女把長城哭倒的那一幕已定格成永恒,曆史已被添上了濃墨色彩的一筆,這一筆血跡斑斑,觸目驚心。

當時的秦始皇隻是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地,率土地之濱莫非王臣”,可他忘了更為重要的一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於是,秦始皇在無形中創造了一個神話。萬裏長城現在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電影《神話》中有段經典台詞:“在沒有科學驗證之前,很多事情都可以叫神話。”

105年前,無線電話叫神話,飛機是神話,陸全登陸月球更是天大的神話,就算是50年前,電腦和數碼科技不也一樣是神話嗎?

隻是秦始皇如果知道他在建造這個神話時,已經破壞了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神”的形象,他一定會後悔的,畢竟神話和江山相比較,哪個重要,這個不言喻。

對於一個剛剛成立的朝代,對一個人心還不是很穩定的朝代,秦始皇如此勞民傷財,萬裏長城雖然成了北方一道屏障,但在修建過程中卻傷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

根基一旦動搖,即使萬太高樓也會有倒塌的一天,這一天隻爭遲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