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隻用一句話來形容大秦王朝,那便是一個如曇花一現般的王朝。
但就是這樣一個朝代,我們不可能會忘記一個人,那就是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21年,他征服諸侯六國並將中國完全置於其絕對統治之下。從此,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各諸侯割地為王的戰國時代。
也許隻有嬴政他自己才知道為了這一刻的君臨天下,他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他的曾祖父秦昭王執掌秦國時,當時趙國正處於鼎盛時期,為了穩定兩國關係,他的父王作為太子不得不去趙國做了一輩子的人質。
趙國當時給他父王的見麵禮也是一個人,一個容貌絕佳的女人,這個女人叫趙姬,也就是這個女人把他帶到這個世上。
寄人籬下,他的童年是在別人的嘲笑和譏諷中度過的。那時仇恨的種子就在他小小的心中埋下了,隻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九歲時,他終於回到到了自己的國家,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他的身份是秦公子。十三歲登上秦王之位時,他雄心勃勃磨刀霍霍,開始了複仇之路。
韓國成了他第一個被吞食的對象,他第一本來是要找趙國的,但沒辦法,遠親不如近鄰,誰叫你韓國離我這麼近呢,先委屈一下了,讓你成為我的磨刀石吧。反正如果你看到後麵其它各國的結局,你肯定會毫無怨言了,畢竟遲早都會到這一步的。
接下來,輪到你——趙國了。嘲笑吧譏諷吧,這一天你們終於無話可說變成啞巴了吧,被我踩在腳下的滋味一定很好受吧。
幹掉趙國後,他的信心和野心更大的了,他領的導的秦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秦王二十二年,滅魏國。二十四年,滅楚國,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最後一個諸侯齊國也被他的鐵騎征服了。
短短十年間,他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嬴政這兩個字也因此流傳千古。
由此可見受過折磨,逆境中的人就是不一樣。
曾記得看過一個哲理故事,叫《弱者回頭就變強》
如果站在今天我們中立的角度來看,的的確確,秦始皇並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卻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戰略家革命家。
他史無前例的把中國統一後,首創了“皇帝”兩個新鮮的詞語。他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隨後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皇帝這兩個字一直沿用下來。
從此以後,皇帝下令稱“詔書”,皇帝自稱為“朕”。
為了更好的管理天下,他還廢除了藩王諸侯製和貴族製。各地設立了郡縣製度,建立了中央集權這種匪夷所思的專製製度。
“天下都歸我姓秦的所管,天下億萬蒼生都歸我一人所有。”
“中央集權製”說白了就是“一切權力皆歸於中央”,而中央也就是他秦始皇一個人說了算。
且不說秦始皇的這些改革是好還是壞,但他的狹隘思想卻早已心裏根深蒂固。後來秦國之所以這麼快就走向衰敗,都跟他這種對其它各國不當人看的“左傾思想”有關。
換句話說,秦始皇得到了天下,卻沒有得到人心。
因為他隨後做了幾次驚天動地名垂千古的大事。也正是這幾件大事,使得大秦王朝由強盛迅速走向衰敗。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集各大生殺大權於一身。然而,他並沒有沾沾自喜。相反他知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六個國家剛剛被自己的鐵騎征服,一時半會還不可能有誰敢造反。但北邊的匈奴卻是他心頭的一塊心病。
麵對匈奴的不斷騷撓,秦始皇發怒了,這天下誰敢和我做對,偏偏你來送死。
當時他以皇帝的身份,下了第一份宣戰的詔書,那詔書的內容很簡單,除了“奉天成命、皇帝詔曰”幾個必需的字外,就隻有一個大大的“殺”字。果然簡潔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