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萬裏長城,建阿房宮,焚書坑儒這幾件大事一折騰,已是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據說當時有預言家說“亡秦者胡也”。
表意上的胡當然是指北方大草原上的少數民族,這其中亦包括匈奴了。所以秦始皇當初在派蒙恬打擊匈奴時,又不惜花掏空國家的銀庫修建了萬裏長城。就是為了阻止匈奴的“胡”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如果後來秦始皇泉下有知,知道這個“胡”是指他兒子胡亥的意思,他隻怕會後悔莫及,自己最後一趟出巡時,為何不早立長子扶蘇為太子呢?
秦始皇一生放蕩不羈,他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外麵遊山玩水一番。在鹹陽時微服私訪是經常的事。當然,這其中也有遭人暗算遇險的時候,但他福大命大,很多次都有驚無危的化解了。
然而,這一次卻沒有這麼好的命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他最後一次出巡的行程吧。
從鹹陽出發,先是到了雲夢(遊洪湖,逛洞庭湖),然後到九嶷山祭祀虞舜。沿江東下,登會稽祭祀大禹,到達錢塘江,沿東海北上,到達山半島海邊的琅邪,當來到平原津時,卻發生了一件大事。
秦始皇病倒了。
群臣們萬分著急時,秦始皇卻認為這是小事一蝶,強打精神繼續深入北國大地,涉濟水,渡漯水,最後來到一個叫沙丘的地方。這時的秦始皇已病入膏肓。
做為一個皇帝,這次遊山玩水居然超過一年之久,風寒所染之下,秦始皇終於走到了人生的近頭。
秦始皇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光輝的一生。隻是他死時忘了一件事,雖然他已經暗示過了。但如果他後來知道自己的“暗示”無效後,他一定會欲哭無淚。
他的最後一道聖旨是這樣寫的:(先省略那可惡的八個字)將兵權交給蒙恬,急速返回鹹陽參加朕的葬禮。(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
據著秦始皇一生中有十二個兒子,他平常也偏愛最小的兒子胡亥,此番出巡還把他帶在身邊。但在後繼人上,他最終信任的還是長子扶蘇。從這一點來看,秦始皇並非真到老眼暈花的地步。
如果真讓仁義厚道愛民如子的扶蘇當上了皇帝,秦朝是不可能這麼快就走向滅亡的道路。
可惜這個世上沒有如果。趙高把這一切都改變了。
當時朝中分為擁蘇派和擁胡派。
擁蘇派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大將軍蒙恬,至於蒙恬的功績,前麵我們已經提到過了,他抗擊北方匈奴的光輝戰績已名垂千古。而扶蘇做為秦始皇的長子,是個有理想有文化有抱負有修養的“四有青年”。
這一對組合,可謂是百姓心目中最完美的組合,是正義和光明的代表。
擁胡派的代表人物是趙高。曆史上趙高的臭名遠揚,想來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沒有文才也沒有武才,但他卻擁有阿諛奉承之才。因此在官場上一路青雲直上。此時他的目標很明確,堅決打倒以蒙恬為代表的擁蘇派,以便日後更好的發揮和施展我擁胡派胡作非為的光榮傳統。
胡亥和趙高亦堪稱完美的組合,是黑暗與無恥的代表。
除了擁蘇派和擁胡派,還有個不可小看的派別,那便是中立派。
中立派的代表便是李斯了。
李斯做為秦始皇倚重的老丞相,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法碼。本來平衡的兩個天平,他隻要加入任何一邊,都會發生傾斜。
這出行的途中,秦始皇不聲不響的就走了。而此番擁蘇派的此時根本就不在出巡的隊伍中,因此擁胡派的自然可以為所欲為了。
趙高的目的很明確,關鍵是搞定中立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就行了。
趙高就是趙高,他審時奪勢,因人而異,這次改變了以往常用的“金錢美女”攻關方法,對正直廉潔的李斯直接動用了語言攻心方法,隻用了五問就把他搞定了。
“丞相的才能與蒙恬相比如何?功績與蒙恬相比如何?謀略與蒙恬相比如何?人心所向與蒙恬相比如何?與諸位公子的感情與蒙恬相比如何?”
趙高這五問可謂一針見血,問的李斯頭上冷汗涔涔,呆了半晌才歎道:“皆不如也!”
夠了,後麵即使趙高什麼也不說了,聰明的李斯也明白了,一朝君王一朝臣,如果扶蘇當上了皇帝,那麼丞相的位置肯定沒他的份了,肯定是蒙恬的了。
退一步來說,丞相的位置是小事,掉腦袋的事才是大事。掉他一個人的腦袋是小事,掉全家及所有族人的腦袋才是大事。
思來想去,權橫利弊,李斯最終動搖了,選擇了擁胡派這一邊。
他雖然是一個正直的人,但在“切身利益”這問題上他沒得選擇,否則他所有的一切都將會如昨日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