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導火線被陳勝點燃後,起義已成燎原之勢。項梁、項羽在會稽起義,齊國人田儋自立為王。至於幾千上萬人為一路的革命軍,更是數不勝數。
天下為之糜沸蟻動,雲徹席卷方數千裏。
而陳勝此時充分展示了其不凡的軍事才能。他不失時機地迅速從義軍中選拔了一批人才做將領,建立了政治和軍事領導機構。
然後,對秦國采取了軍事行動。分四路大兵進攻秦國。
總指揮:陳勝
第一路
將領:鄧宗
方向:九江郡
目的:控製大江南北一帶
第二路
將領:周市
方向:北上渡河。
目的:攻占原趙國領土。
第三路
將領:武臣
方向:北征。
目的:占魏地。
第四路
將領:
方向:朝秦朝的政治中心關中西進。
目的:攻占鹹陽,徹底推翻秦朝的統治。
也許大家會有疑問,第四路為什麼留空,難道沒有將領嗎?
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們所看到的前三路軍中主要是向六國舊地擴展。第四路才是陳勝在軍事上主要進兵的重中之重。
他不但派出了最得力最倚重的將領,而且單是這一路兵又分三路。
北路
將領:吳廣(被封為假王)
方向:秦朝軍事重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
目的:切斷秦王朝和山東各地的聯係,以孤立和攻取關中。
中路
將領:周文(《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為周章。據考,周章即周文,一為名,一為字。)
方向: 函穀關。
南路
領將:宋留
方向:武關(今陝西丹鳳東西)。
三路大軍的最終目的就是秦王朝的首都鹹陽。
這一係列的軍事調動,讓人不得不對布衣出身的陳勝刮目相看。事實的發展也證明了他具有與生俱來的軍事才能。
秦二世元年九月(公元前209年9月),當中路革命大軍周文率領的數十萬大軍,突然出現在鹹陽東麵的戲(驪山附近)時,整天沉醉於酒色嬉玩之中的秦二世嚇的“花容失色”,以前他天天看“戲”過日子,這下才感覺到自己的江山社稷可能真的沒“戲”了。
周文直搗黃龍,大秦王朝搖搖欲墜,似乎一擊就會碎。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正這在危及的節骨眼上,出了一個厲害的人物,是他暫時拯救了站在懸涯邊上的大秦王朝,
他的名字叫章邯。
這裏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此時沒有章邯的出現,中國曆中上的第一次的革命將會取得圓滿成功。
然而,曆史就是曆史,沒有假設,也沒有如果。
章邯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章邯當時的官職是少府。(相當於從捕撈淡水產品的百姓那裏必取賦稅的稅務部門的總管)因此對地理情況十分熟悉。
陳勝叛亂後,水鄉澤國的賦稅就再也沒有上交過了。而且從負責收取賦銳的管吏所送上來的稅務報告,可以真實的反應各地的戰況。
單從這一點來看,章邯比朝中任何人都知道事態的嚴重。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被後人稱為“無惡不作”“大奸大漢”的趙高召見了章邯。
在皇宮的一間豪華的令人炫目的房間裏,章邯與趙高進成了一次麵對麵。
當時的氣氛很融洽。
對話雙方從拉家長開始,好象一對老朋友在談心一樣。趙高一反常態,並沒有擺出平常那樣一幅高高在上的架式,談話中的他態度謙恭,不卑不亢,並沒有讓章邯感到什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