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項氏集團正式掛牌成立(1 / 2)

讓大家久等的項羽終於要登場了,激動啊,首先讓項羽同誌用一句話來發表一下登場的感言吧。

項羽旁白:就一句啊。讓我想想說什麼好呢!他輕拍著頭,憋了良久,終於說道:對不住各位父老鄉親,敗軍之將實在無臉見人ing。

靠,都說了什麼了,現在才剛登場,還沒到烏江兵敗的時候呢。項羽意識到這一點,突然麵紅耳赤的起身跑了。

各位看官別急,都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項羽就算牛了點,也不能這麼沒禮貌吧。他跑了,他的家人總跑不了吧。咱們先問侯一下他的祖宗十八代再說。

項氏在中國是一個特別的姓。項家人世世代代都是楚國的貴族,為楚國的繁榮和複興立下汗馬功勞,因功勳卓越被楚王賜為項氏。

項家也不負君王厚愛,幾乎每代都出名將來。到項梁的父親項燕時,因為當時秦強楚弱,項燕成了保衛楚國的守護神。但項燕一個之力不可能阻擋得了強大的秦軍前進的步伐。最終,項燕為國捐軀了。而楚國也隨之滅亡了。

項梁為逃避秦軍的“斬盡殺絕”政策,不得不隱遁它鄉。

而項羽自幼喪父,十來歲時就被叔父項梁領養。

項羽字籍,從力大過人,常常有舉鼎過頭的驚人之舉。且長著一雙雙重瞳子眼(據說是帝王才有的眼睛),眉宇間有一股英豪之氣。

為了培養這個接班人,項梁幾乎傾盡自己所有的精力。

首先:教項羽識字。

然而,三年下來,先生發話了:孺子不可教也,還是讓他學劍吧。

項梁看著先生忿忿而去,那個揪心的痛啊,雖然有一半是為自己那白花花的銀子就這樣白白的浪費掉了。

然後:教項羽練劍。

同樣,三年下來,先生發話了:孺子不可教也,還是讓他學點其它的吧。

文也學不好,武也學不好,項梁不禁有些生氣了,將來光複楚國還指望這小子呢?

這時,項羽說話了:學書不過記個姓名,學劍也不過抵擋一個人,這些有什麼了不起。我要學的是抵擋萬人之術。

好家夥,這小子誌氣倒不小,兵法正是項梁的長項,當年他在父親項燕的耳濡目染下,自然學了不少用兵之道。

最後,沒折了,他親自教項羽兵法了。(自己教的好處是可以省去一大筆雇傭金)

然而,項羽是個淺嚐輒止的人,不到一年,就對兵法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了,一談到兵法就大呼頭疼。

用現在的話來說,項羽每學一樣東西都是半桶水。當然,半桶水雖然沒有一桶水那麼的高度和深度,但半桶水的好處那就是至少自己將來有領悟和提升的廣大空間。

每樣都懂一些,自己就變成全能選手了,這對於隻精通一門的人來說,他反而具有獨特的優勢。

當然,話雖如此,那時的項梁為此卻沒有少生悶氣,其大有恨鐵不成鋼之態勢。

前麵已經提到,那年春天(公元前223年春天),秦始皇進行了大規模的東巡。張良當時精心的準備了一個暗殺行動的同時,我們的項羽同誌也沒閑著。他和叔父站在會稽街頭,望著秦始皇那宏大的氣勢,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將來我要取代他。(彼可取而代也!)

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和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是也”,及第一個拉大旗起義的陳勝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意思大同小異,都是典型的“取代主義”者。

用俗一點的話來說,他們的話也是他們當時心目中的理想和目標。

至於是不是這句話惹的禍,現在已無從考證。反正項羽說完這話句,不久就有人把他們叔侄告到縣衙裏,罪名是“莫須有”的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