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眾所周之,股市風險大,入股要謹重,劉邦同誌也不例外,雖然很看好項氏股份的發展,但真要入股,總得先考查吧。
恩,現在就開始吧。
他考查的方法很簡單,首先看看項氏集團的總經理項梁是不是康慨大方,是不是一個好老板。
試想想,如果一個老板很小氣,舍不得給投股的人一點好處,這樣的公司再好,發展潛力越大,也不能入股。原因很簡單,你投了役也分不到什麼錢財,撈不到什麼好處。
於是乎,劉邦一個人昂首闊步的來到了項氏集團公司。對招待的人理都不理,直接殺向總經理的辦公室找到項梁,然後把早就寫好的借條交給項梁。
項梁有點驚訝的看著眼前這個相貌非凡的人,素末謀麵,開口就向自己借東西,這樣的人的確少見啊。
當時項梁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歎:牛!真他媽的牛!真他媽的比牛還牛!
感歎歸感歎,當時項梁不知怎的,拿起筆就龍飛鳳舞地簽下了同意兩個字。
就這樣,劉邦空手而來,滿載而歸,當然,他帶回去的不是一麻袋一麻袋的錢財,而是五千精兵。
直到今天我仍然在想著這樣一個滑稽而搞笑的場麵,一個滿身是泥的鄉巴佬,衝進一個豪華無比的大公司,點明要見公司老總。見了麵後,老總詫異地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的看了他一番,最後搖頭說了三個字:不認識。
認不認識並不重要,那鄉巴佬二話不說,直接塞給老總一條借條,大言不愧的道,我要向你借多少多少錢。請注意,當時鄉巴佬並沒有拿刀架在老總的脖子上,也沒有任何的威脅條件可言,但老總卻想也沒有想,就滿足了他的條件,塞給了他一大筆錢。
這樣的情節明顯缺乏必要的邏輯關係,素不相識,你又不是人家的老丈,人家憑什麼要借你錢。說白了這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但當時劉邦卻成功了。當然,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個特定時代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上。
這個條件很簡單,因為他們當時都處於一個階段層上。(都在鬧革命)
其實這借兵的主意是張良出的,他見劉邦誌在奪取豐邑,但苦於勢單力薄,就建意他前往項氏集團借兵。
從後麵的進程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借”便借出一段傳奇來。
按常理,大凡你借了別人什麼東西,一度過難關或者到了期限,肯定要“還”了。
劉邦也不例外,借了項梁的五千精兵順利拿下豐邑,打敗“情敵” 雍齒後,他自然得來還兵了。
常言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看來這話一點也不假。
也就還兵時,劉邦和項氏集團的少董事長項羽邂逅了。
當時的劉邦39歲,而項羽隻有25歲,兩人相差了整整14歲。
明明是兩代人嘛。在我們現在來看,年齡相差這麼大可能在溝通和交流上有隔閡。
但當時的劉邦和項羽卻不是這樣的,兩人一見麵後,侃侃而談,國事、家事、泡妞的事無所不談。
兩人越談心越近,可惜兩人都是大老爺們,不能往那方麵發展了。
罷了,罷了,既然不能做情人那就做兄弟吧。
對於拜把子結成異姓兄弟這一套,對劉邦來說已是司空見慣的拉人伎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