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除了這樣,他又能怎麼樣呢?
進退兩難,章邯陷入了所前末有的困境。
正在這時,他收到了一封信。當時還沒有郵政,自然不是直接寄給他的,而是有人親手送到他手下的。
信使告訴章邯,派他送信的主人叫陳餘。
陳餘,一個大家都並不陌生的名字,一個識大局顧大體卻被自己的結拜兄弟張耳誤會至深的人。巨鹿之圍被解後,因為誤會一時間無消除,他和張耳之間的關係甚至發展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於是他黯然地帶領手下士兵歸順於項羽麾下。
這封信是他和範增經過激勵的討論後才這完成的。
這封信的主題隻有兩個字:求和。
直到這封信送出,他們都瞞著不讓項羽知道。
為什麼要瞞著項羽呢?原因很簡單,章邯當初殺了他叔父,項羽對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還沒有弄清章邯心裏的真實想法前,還是先瞞著項羽好。
這封信充分展示了陳餘作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華。
信的開頭和我們現在寫信模式一樣,以拉家長開頭,什麼別來無羌別來有羌說了一大通,然後大筆一揮,涉入正題,開始講故事了。
首先從秦初的名將蒙恬說起,說他如何如何有功,又如何如何被趙高害死,然後故事的主角一下換成趙高了,說趙高如何如何的獨斷專行,又如何如何的指鹿為馬。直到最後,才說他(章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精忠報國……
這封信如果站在用現代文學角度來看,信中運用了大量修飾手法。歸納如下:
1、對比:拿當年勞苦功的蒙恬來跟同樣勞苦功高的章邯來比,蒙恬最終落得個誣陷慘死的境地,那麼你章邯的結果會不會是一樣的呢?
2、暗喻:把指鹿為馬的事作比喻,朝廷已被趙高獨攬大權,黑暗之極。如果此時再把巨鹿比喻成“鹿”,那麼“馬”又是誰呢?
3、誇張:章邯如果答應求和,他手下二十餘萬秦軍就可免遭生靈塗炭。一個秦軍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如果隻算上最低的五個人,二十餘萬士兵就將影響一百萬人的命運啊。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啊。
章邯看完這封信,怔了良久,才把它交給了司馬欣。
這信要是朝遷知道了是要砍頭的,司馬欣此時已明白章邯心裏的真實想法了。
其實經過這一趟鹹陽之行,他心裏也就早已產生了一個想法,隻是一直還沒敢說而已。
看來,現在已不用再隱瞞了,他終於說出了五個字:答應請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