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一個時代的終結(2 / 3)

反正已無關大局,張良這回甘脆也不插手。看看劉邦究竟學到了自己所教他的《太公兵法》多少。

張良的袖手旁觀正合劉邦的心意,不但可以一顯伸手,而且這次攻城的“金點子”費用終於可以節省下來了。(其實以前的費用也是打白條)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於是乎,劉邦收腸刮肚,掏心挖肺忙活了大半天寫出了一封給子嬰的信。

現在我仍在懷疑,雖然讀了近十年書的劉邦,但不是天天逃課泡妞就是天天趴在桌子上睡覺,除了自己的名字,隻學會“人之初,性本善”的劉邦是怎樣寫出這次一封熱情洋溢感人至深的信來的。

信的中心思想就是:子嬰,你已經被包圍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隻有投降才是唯一出路。

能寫出這樣有水準的信來,打死我也不相信是劉邦寫出來的。我們不是史學專家,就沒必要去調查這封信究竟是不是劉邦同誌寫的了。

其實這封信是誰寫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封信被人送到公子嬰手上後上,公子嬰呆在龍椅上半天再也沒有動過。

應該說子嬰是一個很有才華和大誌的人,然而他身不逢時,如果早點讓他來當秦王(或者說皇帝),他相信憑他的能力一定會把秦國治理的國泰民安。(至少比胡亥強上百倍)

然而,胡亥已經把大好江山給毀的不成樣子了,從他坐一皇帝的寶座後,繼承父親遺願繼續大搞工程建設(擴建皇宮),百姓不堪重負之下,不久就發生了陳勝起義。

三年裏,胡亥醉生夢死荒淫無道,趙高指鹿為馬權傾朝野,革命軍前赴後繼死而後已。

而我們憂國憂民的公子嬰卻夜不能寐。

一入侯門深似海,普通人隻看到皇家人的風光和體麵,卻看不到身為皇家人的苦楚和無奈。

古往今來,帝王將相或為爭權奪勢,或為社稷安危,一旦皇宮有變,就將誅連九族血流成河。

公子嬰感到很無奈也很無助,最開始他還是試圖負毆頑抗,因為他不甘心祖輩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這樣毀在自己的手裏。(雖然主要責任在胡亥身上)

然而嶢關他傾盡鹹陽所有能戰鬥的兵力去守最終也沒能保住。(等於是不戰而敗的)

從這裏他明白了一點,他知道再凶險的關口再堅固的城牆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秦朝當年的建設工程搞的太多了,再加上苛捃納稅和一些其憂國饒民政策的實行,全國百姓的心都向著革命這邊。

秦王朝的氣數終究是要到盡頭了,這時已非人力所能逆轉了。就何況手無縛雞之力的他。

“大王,降吧。”

“大王,不投降隻有死路一條。”

“大王,大王……”

麵對眾臣發自內腑的呼喊聲,公子嬰發出了一絲冷笑。你們都是為自己考慮一個安穩的退路吧。

可是,除了這條退路,已別無退路。

“罷了,罷了,與其做無謂的抵抗,倒不如成全大家。”

公子嬰握筆的手在顫抖,他知道他這一筆下去,秦朝就將徹徹底底劃上一個句號了。

罪人也罷,無顏麵對祖輩們也罷,子嬰淒然一笑,閉上眼睛用那隻顫抖的手寫下一個大大的降字。

子嬰寫畢暈倒在那張雕龍畫鳳精致之極的龍椅上。

出降這一天,子嬰白衣白袍,白綾係頸,整個人一身白。再加上乘著白馬素車,連天空也是白的,氣氛沉重而壓抑。